硫化铁纳米酶在葡萄糖比色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sjy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症是高血糖,并伴有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2015年已增加到4.22亿,到2045可能增加至6.93亿。因此,早期精准检测患者血清葡萄糖浓度对糖尿病现场分析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比色法,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法等已用于高效检测血清葡萄糖。其中,基于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OD-POD)的比色法由于其检测时间短,检出限低和灵敏度高而被广泛用。但是,该方法需要使用天然过氧化物酶,使其成本高,分离困难,环境敏感及需要特定存储。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化学、生物等领域中的应用愈发重要。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使其具有生物酶催化性能。这些具有类酶催化活性的纳米材料,统称为纳米酶。纳米酶具有许多超越天然酶的优势,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催化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目前普遍认为,纳米酶活性主要基于材料通过Fenton/Fenton-like反应产生自由基的能力和纳米材料对底物的吸附能力。因此,我们尝试通过合成高具有Fenton/Fenton-like反应和高吸附能力的材料开发一些催化活性更高的纳米酶,并研究其在检测中的应用。本论文拟开展以下研究:
  第一部分:通过调节溶剂热法中乙二醇与水的比例,合成含不同浓度硫空位(SV)的磁性Fe3S4纳米片。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以乙二醇和水为溶剂时,可分别获得SV-rich Fe3S4纳米片和SV-poor Fe3S4纳米片。研究硫空位Fe3S4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SV-rich Fe3S4催化H2O2分解并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的最大反应速率是SV-poor Fe3S4的2.3倍。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活性氧(ROS)检测结果证实,SV-rich Fe3S4拥有较高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原因是在Fe3S4表面的SVs可以高效吸附H2O2,并将其分解为羟基自由基(?OH)。由此,我们开发基于SV-rich Fe3S4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比色生物检测平台,用于葡萄糖的快速测定。该比色平台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5到150μmol/L,检出限为0.1μmol/L(S/N=3)。最后,我们设计了一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应用于SV-rich Fe3S4的比色生物检测平台可视化检测血清葡萄糖。上述研究结果证明,Fe3S4纳米片表面硫空位在增强纳米材料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医疗诊断中的葡萄糖检测。
  第二部分:我们以NH2-MIL-88为前驱体,通过逐步煅烧并硫化得到碳氮修饰的多孔FeS2(FeS2@CN)。通过NH2-MIL-88,Fe@CN和FeS2@CN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实验表明,相较于NH2-MIL-88和Fe@CN材料,FeS2@CN具有更加优异的类过氧化物酶的性能。通过实验条件优化,最终实验条件为温度=40℃,pH=4和FeS2@CN浓度为25mg/L。在对实验条件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FeS2@CN的Km(TMB)(0.018)和Km(H2O2)(0.011)明显低于HRP的Km(TMB)(0.434)和Km(H2O2)(3.7)。合成的FeS2@CN,对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和H2O2的亲和力远高于过氧化氢氧化酶(HRP)。构建基于FeS2@CN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葡萄糖生物比色法,其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5–100μmol/L和0.1μmol/L。因其具有储存方便,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优势,FeS2@CN有望取代贵金属过氧化物酶。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各国愈发认识到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潜在不利影响,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污染物,他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芘是多环芳烃中的一种,由4个融合的苯环组成,在多环芳烃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包括芘在内的PAHs由于其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已引起了政府、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从而导致近多年来对多环芳烃的研究急剧增加。肝脏和肾脏作为生物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外源化合物对其损害作用的研究是毒理学研究的常用思路。
目的:
  巨大儿是指出生体重≥4000g的足月活产新生儿,其全球发生率逐渐上升。分娩巨大儿不仅会增加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出生时期的肥胖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会延续至儿童期甚至成年阶段,巨大儿在其成年后罹患代谢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等的风险更高。巨大儿的发生虽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密切相关,但随着近年对GDM筛查的普及以及管理的规范化,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发生率逐渐降低,糖代谢正常的非GDM巨大儿发生率却仍呈上升趋势,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如何预防分娩巨大儿带来的健康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文化,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构建"体验、感悟"型教学文化,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打开了一扇大门。  关键词:课堂文化;体验;感悟型课堂氛围;初中科学学科课堂文化的构建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48-03
期刊
研究目的:马兜铃酸(AAs)广泛存在于多种中草药材中,可直接通过饮用中草药进入人体,而且含有AAs的植物还可以污染周围土壤与地下水。目前对AAs的研究包括肾毒性、致癌性或心血管毒性,鲜有对AAs对生物体能造成神经毒性的报道,但有临床报道中发现AAs在临床上有过会引起视神经损害的案例,但对AAs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尚未有研究。模式生物斑马鱼在神经发育、神经行为、细胞凋亡、免疫荧光上的研究技术非常成熟,在神经毒性研究中具有优势,所以本课题选用斑马鱼研究AAs的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AAs药物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水环境污染规模和水平都在持续扩大。在诸多环境污染物中,重金属污染由于其高毒性、污染持久性、难降解而成为破坏环境平衡和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污染物。河道底泥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金属污染物在水环境的重要载体。当下,处理污染底泥最常见的方式是将污染底泥疏浚简单处理后再利用,但往往由于处理不当而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旨在研究以河道疏浚底泥为原材料,通过热解方式实现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钝化。本研究基于对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以实地采集的河
目的:
  苯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物,苯的血液毒性主要来自其活化代谢产物,如1,4-苯醌(1,4-BQ)。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1,4-BQ可诱导细胞内活性氧(ROS)升高、胞内酸化、线粒体功能紊乱、细胞自噬,甚至细胞凋亡。
  外泌体是几乎所有细胞分泌的包含了复杂RNA和蛋白质的脂质双层膜小膜泡(30~150nm),其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还未见苯及其代谢产物与外泌体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1,4-BQ能否对HL-60细胞外泌体释放特征产生影响,探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且具致癌风险的污染物。PAHs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食物链,因此,食品中多环芳烃的痕量分析技术开发至关重要。本文建立了基于双阳性离子液体(DILs)和金属有机骨架(MOFs)两种新型材料的微萃取技术,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肉样和茶汤中的多环芳烃。
  1、鉴于肉样基质的复杂性,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双阳性离子液体的简单、绿色和环保的预处理方法(DIL-NME-IMRM)来富集肉类样品中PAHs。双阳性离子液体具有两个活性中心,因此它们的一些理化特性优于常见的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活性氮产生最多的国家,大量的活性氮随着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了河流,使城市内河流污染日趋严重。如何有效削减水体中氮污染来对城市的水生态环境加以改善是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迫切需求。附着微生物指附着于水体中各种介质表面的所有水生微生物,是一个半稳定的、开放的微型生态系统,广泛的存在于具有大量狭长滨岸带的城市河流中,其所形成的生物-水界面,普遍被认为是有机质降解、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水质监测,生态恢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研究中,我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类)重金属的废水被排放至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环境危害。(类)金属离子在饮用水中大量蓄积,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砷广泛存在于地壳、沉积物和各类岩石中,砷离子经采矿、冶金等过程进入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中。无机砷主要以砷酸根(AsO43-,As(Ⅴ))和亚砷酸根(AsO33-,As(Ⅲ))形式存在,且As(Ⅲ)的毒性远高于As(Ⅴ)。而金属铬在自然界中主要以Cr(Ⅲ)和Cr(Ⅵ)氧化物的形式存在,Cr(Ⅵ)可以被还原成Cr(Ⅲ),生成的Cr(Ⅲ)很容易形成沉淀,且
微塑料的定义为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颗粒或纤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分为(1)初级微塑料,主要来自化妆品微珠、清洁产品中的磨砂颗粒和工业生产中的原生树脂颗粒;(2)次级微塑料,由于长时间的紫外辐射照射,潮汐、波浪和水力搅动等物理剪切力的作用下,从大块的塑料垃圾上分解剥离下来。由于微塑料易于被动物摄食而可能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其进入环境后的归趋成为当前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其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微塑料的鉴定检出和后续的监测方法。
  微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尺寸范围大(包括毫米级,微米级甚至纳米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