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社会底层形象研究(1983-2011)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q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总导演郎昆曾经指出,春节具有三大特征:回家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随着1983年首届“春晚”的正式播出,“春晚”就与鞭炮、团圆、过年等关键词一起,构筑了中国人独特而又影响深远的年文化。社会底层,作为春晚节目,尤其是小品节目的主要塑造对象,在分析国家意识对底层话语的收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阵痛,国家和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也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形成了规模日益扩大的社会底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图海纳(Alain Touraine)在论及法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时曾说过,全球化时代的法国正由一个等级差别式的整体结构变成大量个体不断被甩出结构之外的一场马拉松。而这种情况亦出现在如今的中国。而这个庞大的群体却极少占有社会资源,尤其是话语权。他们是一个沉默、只能被表述的群体。  在底层不能表述自己的前提下,现实需要一个由底层外部进行的、尽可能接近事实的表述。“春晚”作为国内最大的文化事件,从最初的“无意识”到如今的“有意识”,从最初的民间叙事到如今更为宏大的国家意识形态叙事,它对底层形象塑造的发展变化有一个脉络,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春晚”底层节目的研究,分析其塑造和表述技巧,来寻求真实叙述的可能性。  本论文主体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底层”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对“春晚”相关底层节目进行了界定和分析;第三部分是个案分析,通过对“春晚”中赵本山小品这一典型文本对象进行研究,来探讨“春晚”中的农民形象;第四部分探讨了“春晚”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定型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春晚”底层节目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得出了“春晚”在节目表演上日益妖魔化、他者化社会底层的现实。
其他文献
航机杂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渠道的平面媒体,其发展既受到渠道(航机)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媒体广告发展规律的影响。随着航机平面媒体广告市场的兴盛,广告主越来越看重这一块兼具分众与
本文利用主从自由度约束来模拟剪式单元的真实力学模型,介绍了自稳定筒壳的静力特性和结构几何设计。文中编制了折叠结构的动力分析软件,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分别
在全球化媒介融合浪潮的催逼下,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在中国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并且已经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成熟的数字技术和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网络媒体的兴起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