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迟发性纹状体损伤病理过程的磁共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52465681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血管阻塞所引起的脑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轻者造成运动功能丧失及认知功能损伤(血管性痴呆)等后遗症,重者引起死亡。磁共振成像与活体波谱是研究临床脑缺血和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用于脑缺血的诊断与预后、缺血性损伤的病理机制研究和治疗疗效评估。例如,磁共振成像与波谱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缺血所引起的脑组织形态与结构的改变、脑血液动力学及代谢的变化、缺血后炎症反应,脑在缺血恢复过程中的功能性重组,溶栓治疗疗效以及发展起来不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等。前人用磁共振成像研究脑缺血动物模型时发现大鼠15分钟局灶性脑缺血造成背外侧纹状体神经退行性病变,该脑区在缺血后2—8周的期间内伴随着T1加权信号的增强和T2加权信号的降低。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磁共振成像与活体波谱以及同步辐射X荧光光谱元素分析对15分钟局灶性脑缺血所引起的迟发性(缺血后2周)背外侧纹状体T1加权信号增强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缺血灶中锰、钙、铁等元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没有发现磁共振波谱可见的脂肪的产生和羟磷灰石的沉积。这些结果表明缺血灶迟发性T1加权信号的增强主要与其中的顺磁性锰的含量的增加有关。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是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细胞内的磁共振波谱可见的代谢物,是反映神经元细胞完整性及功能的特异性指标。一般认为,伴随着神经元细胞的丢失,缺血灶1H磁共振波谱一般都会出现NAA强度的下降。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中,梗塞灶内的NAA含量在缺血30天后可恢复到正常对照水平。我们利用活体1H磁共振波谱观测了大鼠15分钟局灶性缺血模型中缺血侧纹状体内的NAA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缺血灶中NAA的含量在缺血急性期较正常侧而言有显著性下降。缺血14天后,虽然损伤区域中存在明显的选择性神经元死亡,但其中的NAA的含量却恢复到了正常对照水平。NAA恢复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结果表明,简单地把NAA当作神经元细胞完整性及功能的特异性指标可能存在问题。
其他文献
一、重视过程教学经历生成过程  1.问题——自提自解。数学学习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从问题出发设计学生自主提问和自主解题的认知过程。对接触的新课程,鼓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运用自己的方式和策略先寻找解决办法。在学生自主解题无法排除思维障碍时,教师根据其思维受阻的关键所在,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检查原因,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加以提示,让学生自己找出解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