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扶贫工作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但是,近20年来,我国贫困人口脱贫的速度明显下降、脱贫难度明显增大,贫困问题依然是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精准扶贫措施,强调了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针对集中于中西部自然条件恶劣、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他们搬迁到居住、交通更为便利的地方,并利用激励政策支持其后续发展,引导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就业创业,降低返贫风险,实现根本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一项以扶贫为目标的政策措施,难免出现政策执行偏差、搬迁户后续发展无力等方面的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制定和选择过程中,为了符合易地扶贫搬迁中各利益主体的实际需求,必须遵循相关的政策逻辑。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风险是在易地扶贫搬迁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损失,由于搬迁对象大多都是无房危房的特别贫困户,其搬迁过程中存在的实践风险更高、防控难度更大,其中包括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社会不安定和政策不到位等风险。因此,科学预测和合理防控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实践风险,对帮助搬迁户脱贫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面对2020年脱贫目标紧迫的时间压力,只有遵循客观政策逻辑、结合宏观政策目标、积极优化完善政策制度,才能避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实践风险,保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有序推进,发挥其长远的综合效益。本文分析梳理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理论政策,结合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实地调查的具体案例,利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寻阳新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发展现状,剖析阳新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不同安置模式及其政策逻辑,讨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及其表现形式。研究发现,阳新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搬迁进城安置模式、分散安置模式和集中安置模式,这三种安置模式共同的政策逻辑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搬迁群众脱贫。然而,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搬迁户自身的贫困脆弱性、扶贫资源的闲置浪费、集中安置社区的融入困难、不良风气蔓延、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不足甚至执行偏差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社会、政策三方面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风险。研究表明,激发阳新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发展潜力、优化阳新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管理模式、完善阳新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政策体系,是易地扶贫搬迁实践风险防控的主要对策。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贫困程度,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引导和培训,能激发搬迁户脱贫的积极性,增加针对搬迁户的就业创业机会,完善就业创业结构;根据扶持产业的带动效应,大力发展扶持产业,促进搬迁户就业,带动搬迁户脱贫致富,以应对易地扶贫搬迁中搬迁户的经济风险;优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管理模式,减少因为安置区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易地扶贫搬迁社会风险;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能有效降低搬迁户收到的政策风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