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框架在各国的使用早已非常普遍的。但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发生的大地震,使人们重新审视整个钢框架体系在多高层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对节点域进行合理的设计之后,钢框架是可以满足抗震要求。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美国,日本等国有关节点域研究的成果,并对其中主要的公式进行了推导。 在钢框架体系中,节点域是较薄弱的单元,说其薄弱是因为要通过其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本文从节点域的屈服过程,破坏机理入手,采用虚功原理,对节点域屈曲进行了推演,得到了节点域破坏的最大剪力,以及屈服后所能承受的剪力。可以说整个框架的强度、刚度很大程度上依靠节点域的抗剪性能,通过加设补强板的方法,可以改善框架在侧向力作用下的承载力,刚度和抗震性能。 节点域在框架梁、柱节点中,主要以受剪为主。节点域的抗剪性能集中表现为节点域的厚度,在各国规范中,对厚度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了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并在实际工程中方便应用,我国《高钢规程》中对厚度计算的公式进行规定,本文对这一规定的依据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各国的规定进行了比较,在本文最后部分使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各种规定得出的厚度进行了比较,得出适合的计算公式。 侧移是高层钢结构设计中的主要控制指标之一。由于节点域受剪变形,参与了能量耗散,其非弹性变形增加了钢框架的侧向位移,各国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本文将节点区变形分解为梁、柱和节点域的变形,并推导出了计算公式,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各部分对侧移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