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混合料材料组成优化及服役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kafei4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海绵城市、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不断推广,道路对功能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道路功能性的要求,本文基于聚氨酯粘结剂、石料与橡胶颗粒,通过材料组成设计和成型工艺研究得到一种超弹多孔聚氨酯混合料,相较于普通沥青混合料具有空隙率大、橡胶颗粒掺量高等特点。该混合料利用大孔隙结构可以有效的减少轮胎/路面之间的噪声,并具备良好的排水功能。此外由于混合料中大比例橡胶颗粒的加入,利用其超弹减震效应,进一步降低了轮胎/路面之间的噪声,并可以实现冬季自应力除冰。首先,本文基于PAC-13、PERS、OGFC三种大孔隙级配,采用体积法计算超弹多孔混合料空隙率的大小并确定空隙率的区间范围;在级配范围内调整粗集料和细集料的配比来改变其空隙率的大小;采用析漏损失率、飞散损失率两种指标明确聚氨酯混合料的最佳用胶量;采用布氏粘度仪研究聚氨酯结合料粘温曲线,确定聚氨酯的最佳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范围;测试超弹多孔聚氨酯混合料的空隙率、毛体积密度、飞散损失率,通过曲线拐点确定最佳的击实次数;采用内掺法将橡胶颗粒、集料拌和后加入聚氨酯结合料;基于等体积替换法替换不同粒径的集料;采用浸水飞散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测试替换不同档位橡胶颗粒后的力学性能,确定橡胶颗粒的替换顺序。其次,调研国内主要城市温湿度变化范围,采用恒温恒湿箱通过模拟不同温湿度条件对混合料试件进行养生,研究混合料的固化规律;采用五种不同聚氨酯种类、不同橡胶颗粒替换量(0%,10%,20%)、不同空隙率大小(16%,19%,22%,25%)对照组的超弹多孔聚氨酯混合料,通过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飞散试验、摆氏摩擦系数试验、疲劳试验,分别评价超弹多孔聚氨酯混合料的抗车辙性、低温抗裂性、水损害性、抗滑性、抗疲劳性。最后,针对不同聚氨酯种类、空隙率、橡胶颗粒含量,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比例橡胶颗粒掺量的超弹多孔聚氨酯混合料的自应力除冰性能,选取最大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变两个指标评价破冰能力;采用驻波管法来测试噪音穿过聚氨酯混合料试件时的吸声系数,以此评价其降噪性能;采用路面渗水仪进行排水试验,通过测试规定时间内的渗水量并计算渗水系数评价聚氨酯混合料的排水性能;提出各工程环境下橡胶颗粒的最优替换体积比及混合料最优空隙率,确定最优超弹多孔聚氨酯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
其他文献
山岭地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当隧道经过傍山、沿溪段时,就会产生偏压现象,带来开裂、变形破坏等一系列工程问题。本文通过资料、文献整理,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勘察及监控量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山岭公路隧道偏压形成与致灾机理、防治对策进行综合论述,依托贵州正习高速公路段天鹅穴隧道,开展相关研究,效果显著。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系统性得出四种偏压致灾类型:地形原因诱发类型、地质原因诱发类型、
我国曲线梁桥倾覆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曲线梁桥自身的结构特点和车辆荷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出发完善曲线梁桥倾覆风险评估方法,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营。运用动态称重系统(WIM)和视频监控技术对车流原始数据进行采集,获得的车流统计分布特征值作为蒙特卡洛法(Monte-Carlo)模拟随机车流的基础;随后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建立桥梁
覆冰输电线在风荷载的激励下极易产生舞动。输电线的长时间舞动可能会降低输电线线路结构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断线和倒塔等严重事故,给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在理论方面和实际工程应用方面,对覆冰输电线线路舞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摄动法对输电线舞动控制方程的适用性,对风荷载激励下的覆冰输电线进行物理建模,得到非线性偏微分运动方程。运用模态叠加法和伽辽金法对运动方程进行离散化处理
修建隧道时难免会穿越非均质岩层地区,由于非均质岩层情况复杂多变,隧道爆破开挖往往会出现许多状况如超挖、欠挖导致爆破质量不佳,本文以重庆市双碑隧道为工程背景,运用Midas GTS NX软件建模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不同结构面倾角及结构面两侧岩性差异条件下的爆破超欠挖问题,分别得出不同爆破参数下爆破超欠挖量随结构面倾角及结构面两侧岩体弹性模量之比的增减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隧道非均质岩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天然石料日益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路工程建设的成本。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作为垃圾焚烧后的主要产物,其经预处理制成的炉渣集料具备一定的力学强度和胶凝活性,具有替代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石料的潜力;生活污泥经过烧结可以制备得到污泥骨料,同样具有替代天然石料的潜力。因此,为提高炉渣集料与污泥骨料在道路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价值,本文对炉渣集料、污泥人造骨料进行了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乘坐舒适性好、建设耗时少、占地面积小、建造成本低、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在我国正在陆续得到推广和应用。现行试验运营的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存在轨道梁钢结构复杂、轮胎散热不好、转向架故障检修接近性差等问题。为解决现行悬挂式单轨存在的这些问题,本科研团队成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工”字型轨道梁的悬挂式单轨车辆转向架设计方案。本论文在分析本科研团队成员所提出的悬挂式单轨车辆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为
木材表面缺陷的检测对评定木材材质至关重要,进而决定了木材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若能精确又快速地检测出木材表面缺陷的种类和位置,然后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分割和去除,便能在确保木材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木材利用率。在此需求上将木材行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自动、高效和智能化机器应用于木材生产显得越发必要。本文以木材表面缺陷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对木材表面缺陷的自动分类。本文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伴随着交通建设的迅速崛起。但我国西部多为山岭地区,由于山高谷深,地质运动频发,隧道建设常面临着高地应力与断层破碎带的问题,断层破碎带作为常见的地质构造有着稳定性差、离散性大的特点,再考虑高地应力的影响,极易造成围岩失稳和支护结构的破坏,严重威胁着隧道施工与运营的安全性。本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高地应
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从而引发地表沉降和塌陷等地质灾害,因此矿区沉降监测十分必要。传统的监测方法是针对点的沉降监测,如设置固定监测站点、周期性移动站点观测等,基于站点的监测缺乏对区域沉降的全面掌控,而且费时、费力且易受天气影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一种新兴的地表形变监测技术,
当前,能源与环境问题引人注目,由此电动汽车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是其关键部位所在,在电动汽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电动汽车的各项性能。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寿命长等优点,在动力电池中使用较普遍,逐渐成为电动汽车较为理想的动力来源。温度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温和温度的不均匀性都能影响到电池的安全和性能,所以为了保障电池的性能和安全,使用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