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全世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择校机制之一。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高考录取和志愿填报制度开始经历从“志愿优先”(波士顿机制,Boston Mechanism)到“平行志愿”(序列独裁机制,Serial Dictatorship Mechanism)的转变。择校理论预测波士顿机制既不具有抗操纵性,其匹配结果也不公平,而序列独裁机制则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但同时文献中缺乏利用实际数据的实证研究来验证这一理论结果。本文将尝试利用来自河北省一所高中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的微观数据来填补这一空白。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了“志愿优先”的高考机制不公平性的证据:我们发现了明显的高分低就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特别的,女性考生显著地比分数相近的男性考生被更差排名的大学录取,而她们填报的第一志愿高校也显著地差与分数相近的男性考生的第一志愿。而这一性别差异在“平行志愿”和“志愿优先”机制下不同。同时,通过利用双差法分析,本文还发现“平行志愿”使得理科考生更敢于填报招生额较少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这体现了“平行志愿”对考生志愿填报策略的有效影响。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利用了实际的高考录取和志愿填报的微观数据来研究不同择校机制下的公平性和策略操纵问题;第二是初步探讨了“平行志愿”改革带来的政策效果,即对匹配的公平性及填报策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