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棘球蚴病(Echinococcushydatiddisease)即包虫病(Hydatiddisease),是制约新疆绵羊产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时其又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牧民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由许多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组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系统,因其高度的多态性和在抗原递呈中的重要作用,成为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的热点之一,已证实人MHC的多态性与多种疾病具有相关性。在绵羊MHC研究方面,本试验室即在前期研究中筛选出了哈萨克绵羊细粒棘球蚴病抗性、非抗性相关的MHC基因单倍型,并进行了初步的验证。但对此抗性相关MHC基因单倍型哈萨克绵羊个体抗包虫的分子作用机制尚不知晓。为此,本试验在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哈萨克绵羊MHC抗性、非抗性个体,细粒棘球六钩蚴小肠侵染期小肠组织的消减文库,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揭示哈萨克绵羊MHC包虫病抗性相关基因单倍型个体抗包虫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研究基础。结果如下: 1、依据试验室前期研究中,采用PCR-RFLP技术获得哈萨克绵羊细粒棘球蚴病抗性、非抗性相关MHC基因单倍型的方法,对250只哈萨克绵羊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细粒棘球蚴病抗性和非抗性相关MHC基因单倍型的哈萨克绵羊14只和22只。进一步对筛选出来的绵羊个体进行了细粒棘球蚴抗体的ELISA检测和肝脏部位的B超探测,选取ELISA检测结果为阴性同时B超探测肝脏部位无包囊的抗性和易感性个体各3只。以每只绵羊饲喂约5000个成熟细粒棘球绦虫虫卵进行人工感染,建立了MHC包虫病抗性、非抗性哈萨克绵羊细粒棘球蚴六钩蚴侵染期模型。 2、采用抑制性消极杂交技术建立了MHC包虫病抗性、非抗性哈萨克绵羊细粒棘球蚴六钩蚴侵染期小肠组织的正反向消减文库。以管家基因GAPDH进行了消减效率的检测,两个文库的消减效率均达到了25以上,提示所建文库的质量较好,能够用于后续的进一步分析。 采用菌液PCR技术对正向(抗性相关组为Tester)和反向(非抗性组为Tester)消减文库中的阳性克隆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显示,插入片段大小均在150bp-1000bp之间,符合实验预期。又分别从正反向文库中随机挑选了57个和45个的阳性克隆(单一条带,且大小大于150bp)进行了测序分析。分别获取了单一EST序列43个和40个。通过NCBI数据库的Blast功能对所获EST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3个EST序列(IgM-VH、PLA2G2A和FTH1)在抗性相关组和非抗性相关组哈萨克绵羊六钩蚴小肠侵染期小肠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结果显示3个EST序列在两组中存在着差异表达,确为差异表达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