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羌文化保护——以茂县太平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aog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在羌族地区,汶川县、北川县、茂县等羌族主要聚居区都成为了重灾区。地震不仅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了羌人的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还影响到羌族文化的传承。汶川大地震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援,无论政府部门、民间组织还是个体的志愿者在援助的过程中都非常强调羌文化的保护。突然兴起的羌文化保护热潮使大山中的羌人重新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 本文基于对茂县北部山区太平的田野调查,主要关注的内容首先是面对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活危机,羌族传统社会是如何发挥作用来帮助村民渡过难关。地震之后,羌族社会首先面对的是地震对物质和经济的巨大打击,具体而言房屋重建是所有灾民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单户家庭的力量不足以应对危机之时,羌民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层层扩展的社会保障关系,以人力为主要保证,使每个人可以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快速度过难关。 其次,羌村社会需要面对的是外界突然涌现的文化关注。这些生活岷江上游高山与深沟中的人群过去并不自认为是一个民族,自民族识别以来,羌人就在共同的“羌族”认同下把过去分散的、分裂的各地文化差异整合起来,构建成全面的、统一的、完整的羌族历史文化,而地震后突然而至的文化保护者和突然兴起的广泛关注强化了这一进程。羌族社会依据外人的想象和自己的理解对各地分散的羌文化进行了整合,并通过羌历年和祭山神等重大仪式活动把日常生活加以审美化的展现,以此应对外来者,争取更大的利益。 在外界的影响下,关于羌文化和文化保护的知识层层渗透,普及到广大的羌族民众中去,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文化保护意识还不够深入、不够成熟,往往以经济利益作为最主要的目的,缺乏责任感和长远的目光。在客位保护的引导下,只有通过文化主体自觉的、动态的传承,才能使民族文化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他文献
始创于罗马法时代的违约金制度,作为现代民商事合同领域的重要违约责任形式,在实践中被广泛的采用。我国《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以及现行的《合同法》中,对违约金均
中国有众多邻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复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视周边外交,确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抵制西方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也是当时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发展的理论反映,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