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乡村自建住宅室内物理环境现状研究——以萧县赵楼村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皖北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出于对高质量生活空间的追求或者年轻人成家需要新房等原因,大部分的家庭新建了住宅,这些新建的住宅已经成为当前皖北乡村地区的主流住宅形式。新建住宅主要是农民自己设计,并通过雇佣施工队施工建造。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当地居民建设观念落后,建筑往往随意建设,样式都是互相抄袭没有新意,既不美观,也不经济。住宅平面户型比较单一,功能结构存在问题,对于材料和技术的使用缺少技术支持。在结构方面,由于没有经过结构工程师的计算,建筑的配筋、基础设计等都是由没有经过培训或者没有执业资格的民工根据经验所定。施工方面,施工人员也都是一些农民改行拼凑成的施工队伍,没有受过培训,缺乏相关的知识。因此,使得建筑的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此外,皖北地区的农村建筑,门窗、屋面等的做法比较落后,建筑的层高较高,开窗面积过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的问题,但是建成后的住宅在安全、舒适方面的效果有待考证。  本文以皖北地区的赵楼村的新建住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软件模拟和理论计算,对自建住宅的室内光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自建住宅室内天然采光状况较好,可以很好地满足住户进行各种室内活动的采光质量需求;冬、夏季室内热环境舒适性差,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非常差;噪声污染程度小,室内声环境质量高,但是建筑围护构件隔声性能较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降低自建住宅层高、控制建筑的窗墙比、设置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和停车场是改善自建住宅室内物理环境最适用的措施。
其他文献
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它必须能适应当地气候,并改变它为人们提供一个更方便、舒适的活动场所。位于湘西南部的通道县是侗族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这里的
住区公共休闲空间,是现代城市住区居民交往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联系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类型和空间分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活动行为,本
近年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对城乡之间的技术与文化传播模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了城市的技术与文化相对更强势,而对于乡土技艺与文化的发展与传扬一直没有得到较高
电影与建筑均是表达人、事件与空间的艺术。蒙太奇作为电影与建筑共用的构成逻辑,为论文从电影的角度去解读空间与人的关系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蒙太奇是人意识中空间碎片的连
古城保护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课题之一。国际上诸多遗产保护相关的公约及文件指出了旅游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方式。而古城保护的关键则在于旅游开发在保护层面上的立足点与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形象、市民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要逐渐将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今天,旧城改造是我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此领域中传统的以视觉至上的城市设计范式一直居于主流,而这种范式的普遍应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
我国众多现代城市中往往两种现象并存,一方面城中村的混乱无序中透露出有趣的空间形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经过严格规划的城市空间却显现出缺乏人情味的一面。本文通过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而农村居民点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正
在长期对自建空间的考察中,发现自建这种建立在基本居住诉求上的行为已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与许多社会制度发生关系的社会行为。自建行为的发生受到现代社会中的土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