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环境出土丝织品文物的老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haok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织品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都受到不同人士的喜爱。由于丝织品文物绝大部分长期的埋葬以地下,而且被发掘出来的丝织品文物又受到地下与地上的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使得出土的丝织品糟朽不堪。众多的研究人员都要对出土的丝织品文物进行老化评估和修复保护,但是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是非常的珍贵的,没有可能进行大量的样品实验,对此,有研究人员进行人工加速老化的丝织品的研究。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大部分出土的丝织品文物都是在潮湿环境中被发掘出来的,所以本文主要考虑,水解老化、热老化对丝织物进行模拟,选用合适的表征方法,丝织物的老化情况与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试图寻找丝织品的老化规律,并且分析其老化特征。本文首先对丝织品文物进行水解老化、热老化,再用力学性能、黄度值、结构、和氨基酸含量4个角度对老化的丝织品进行老化程度和老化过程的分析,其中力学性能和黄度值可以对丝织品进行宏观的研究分析,其中力学性能由于对丝织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再加上古代丝织物的糟朽化,顾不使用其测试古代丝织物。而结构和氨基酸分析是从微观机构分析,能找出丝织品糟朽老化的机理。研究表明:力学性能的变化能够十分明显的表征丝织品老化过程和老化程度,当处于pH为酸性条件下,力学性能会发生降低,而pH为碱性环境中,力学性能也发生下降。所以不论老化环境怎么样的改变当老化的条件演变越激烈,老化的速度加快,在老化时间相同的时候,力学性能降低,代表丝织品老化越严重。色差分析能够十分准确的反应丝织品的老化过程可以区分出老化因素是水解老化还是热老化,当温度为50℃的黄度值的低于250℃,丝织品的热老化是从非结晶区开始的。随着温度的升高纤维外层的非结晶区的络氨酸与色氨酸被破坏,生成黄色物质的速度也加快。但是由于水解老化的不确定性,丝织品之间的黄度值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丝织品的老化程度。丝织品的红外光谱分析可从微观结构角度对其老化状况进行表征,丝织品发生严重老化时,酰胺Ⅰ区的吸收会发生偏移,在水解老化过程中起到明显作用时,1700cm-1~1500cm-1的红外吸收峰会增强。当丝织品老化程度变深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酰胺Ⅰ带红外吸收会向低波数方向移动,通过对酰胺Ⅲ区进行高斯拟合,可分析丝织品的二级结构的相对百分含量,可以分析其老化程度,p-折叠相对含量减小,可以理解为p-折叠转化变为无规则结构,表明氢离子开始破坏结晶区。通过对丝织品氨基酸分析发现,当丝织品进行老化处理的时候,丝织品中的氨基酸会发生破坏和漂移。其中酪氨酸相对摩尔含量、甘氨酸与酪氨酸含量比值可作为判定丝织品老化程度指标。若样品中酪氨酸越低,甘氨酸与酪氨酸含量比值越高,则可判断样品老化越严重。通过前面分析的结论对战国时期、西汉时期与明代的六个丝织物的老化状态做分析研究。因为时期跨度比较大,而且都不是同一个地方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所以其老化状况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力学性能、色差分析、红外图谱、氨基酸分析记过可知,这六个古代丝织品的有严重的糟朽化,其中氨基酸可以分析出老化的状况,以及水分在其中是有明显的作用。长期埋藏于潮湿环境中的丝织物,受到的老化因素复杂多样,即使同时代是也会有非常巨大的差别。表现出不一样的老化状况。通过研究可以知道各种因素在对丝织品老化的过程中起的作用,尤其是在潮湿环境出土的丝织品的老化状态进行评价,为以后能更好的从潮湿环境发掘丝织品文物,并对其保护,起到一定的实用意义。
其他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国日益强大。铁器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普遍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水陆交通的不断地完善,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赵
<正>欧李为蔷薇科樱桃属野生果树,具有抗旱、耐寒、耐瘠薄等特性,根系强大,防风固沙效果显著。欧李结果早,富含各种矿质元素和
期刊
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ё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沙俄及前苏联时期的考古学家、探险家、自然学家,早年师从普尔热瓦尔斯基并跟随普尔热瓦尔斯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流动带来的制瓷工艺进步,一跃成为了全国影响最大的瓷器品种。其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装饰方法多变成为陶瓷史值得研究的一部分。
<正> 福建省龙海县九湖乡为了适应水仙大量出口的需要,决定筹建水仙冷藏纸箱包装厂。过去农民入市出售的水仙花球用竹笼包装,运输中容易碰撞,影响水仙花球的质量。水仙冷藏包
本文以元、明两代晋南地区的佛会图壁画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现存五处佛会图壁画。本文根据这五处佛会图壁画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探讨晋南佛会图壁画对粉本使用的情况。结
本文以集中出土于浙江的神人车马画像镜为研究对象,此类铜镜主要发掘于东汉早中期至三国年间的墓葬中。本论文从历史学、图像学、类型学、思想史等方面探索了该类铜镜的形式
钢材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具有明显塑性变形特点的疲劳断裂,称为钢材的超低周疲劳延性断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基于微观损伤断裂机理,针对普通钢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
小珠山五期文化是受山东龙山文化强烈影响,继承发展了部分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辽东腹地同期遗存比较,构成鲜明的地域特征。小珠山五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