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表面含铜钛合金的抗菌与促成骨协同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_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钛及钛合金已经成为骨科及牙科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植入金属材料。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钛植入物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解决钛植入物所面临的骨整合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临床难题,保障植入物的长效使用寿命,是实现我国植入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本文选择所在课题组开发的自身具有抗菌、促成骨及促血管生成等生物功能的新型钛铜(Ti-Cu)合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系统和深入研究粗糙表面Ti-Cu合金的体外及体内抗菌与促成骨协同作用及相关机制,为生物功能化Ti-Cu合金的应用与发展奠定科学基础。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大颗粒喷砂+酸蚀(SLA)工艺对Ti-Cu合金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获得与临床钛植入物表面粗糙度值相近的粗糙表面Ti-Cu合金,Sa值为2.06 μm。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等微观分析方法,研究并阐明了Ti-Cu合金粗糙表面形貌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Ti-Cu合金中,Ti2Cu相的电势低于α-Ti相,因此Ti2Cu相在SLA处理过程中优先溶解,使粗糙表面Ti-Cu合金的表面形貌具有随Ti2Cu相分布的特征。此外,体外实验结果证实,表面粗糙处理能够同时提高Ti-Cu合金的抗菌与促成骨作用。2、通过控制SLA工艺参数,分别在医用纯Ti以及Ti-Cu合金表面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微米/亚微米/纳米多级结构的粗糙表面,即Sa:0.02 μm(Ti-P、TiCu-P)<0.70μm(Ti-Ⅰ、TiCu-Ⅰ)<1.70μm(Ti-Ⅱ、TiCu-Ⅱ)<2.70 μm(Ti-Ⅲ、TiCu-Ⅲ)。通过表面形貌、表面能、表面电荷、表面成分、氧化层结构、Cu离子释放行为的演变规律等分析与研究,旨在探索粗糙表面Ti-Cu合金的抗菌与促成骨协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粗糙表面上的亚微米结构能够诱导细菌黏附;而另一方面,SLA处理改变了 Ti-Cu合金的表面氧化层结构,导致纳米级CuO颗粒掺杂于最外层氧化物中,从而赋予粗糙表面Ti-Cu合金“诱捕杀菌”的功能,有效地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生物膜的形成。此外,粗糙表面还改变了 Ti-Cu合金的腐蚀行为,由自钝化行为转变为活化-钝化行为,加快了Cu离子的释放速度,进而能够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成骨矿化。其中,TiCu-Ⅲ表面具有最佳的抗菌与促成骨协同作用。3、采用自发光金黄色葡萄球菌(Xen29)和临床分离的S.aureus菌株分别构建了 C57BL/6小鼠胫骨骨髓炎(IAOM)模型,通过对植入物周围的骨组织形态学观察以及细菌负荷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粗糙表面Ti-Cu合金在动物体内的抗感染与骨整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诱捕杀菌”与早期Cu离子快速释放的共同影响下,不同粗糙表面Ti-Cu植入物均能够有效抑制骨髓炎的发生,还能够调控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状态。在植入7天后,不同粗糙表面Ti-Cu植入物周围均形成连续的新骨组织,并构成环状骨隧道,加速了骨重建过程。粗糙表面Ti-Cu植入物在感染动物体内亦能够发挥出色的抗感染与骨整合的协同作用。4、选择温暖、湿润、开放的口腔环境作为代表生理环境,通过经典缠线结扎配合富含蔗糖的食物饲养,旨在利用比格犬口腔天然细菌构建真实的感染环境,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粗糙表面Ti-Cu牙种植体的抗感染能力及其相关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粗糙表面Ti-Cu种植体有利于菌斑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进行糖代谢,有效抑制了菌斑生态环境的酸化倾向,保证了菌斑中有氧菌和厌氧菌的物种平衡,进而可保持粗糙表面Ti-Cu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粗糙表面Ti-Cu种植体的抗感染作用与口腔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的联系,打破了“含铜金属材料单纯杀死细菌”的传统观念,为新型抗菌植入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与研究范本。
其他文献
随着深度学习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拍照购物、刷脸支付、旧照新颜、智能换脸,人工智能所赋能的落地应用随处可见。这些应用背后一项重要的技术便是对于图像中物体的建模。物体是由部位组成的,因此,基于部位的图像建模是一种契合物体固有属性的,基础而重要的图像建模方式。然而,部位建模存在以下问题:部位信息的标注代价巨大,依赖部位标注的建模方式难以大规模拓展;无需标注的自动部位检测
构筑高色纯、广色域、高效率的发光显示器件是信息时代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金属卤素钙钛矿材料具有连续可调的发光范围、高的荧光效率、长的载流子扩散长度等出色的光电性能,已经成为构建下一代光电器件的有力竞争者。目前,绿光和红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s)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已经超过20%。相较于钙钛矿薄膜型器件取得的显著进展,在显示像素、集成光电子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阵列结构器件还处于较为初期的
纵观半导体在微电子领域的发展历史,带隙更宽的半导体材料逐渐备受青睐,而发展性能更为优异的半导体材料是必然选择。近年来,新型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Ga2O3由于其大尺寸单晶衬底的成功制备,获得了科研工作者们广泛的关注。不-Ga2O3的禁带宽度约为4.7-4.9 eV(对应截止吸收波长位于日盲紫外波段),具有高的抗辐射性能以及优异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为日盲紫外探测器的优选材料,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G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离不开高效的催化过程。近年来,电催化因为诸多优势在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实际上,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受到催化剂本身结构和外场环境的影响,电催化剂通常会发生复杂的结构动态演化过程。然而,常规的非原位表征技术难以给出电催化剂的真实服役状态,这给高效电催化剂的精准研发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深入掌握电催化剂结构动态演化规律,并以此
相比于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太阳能被认为是一种有吸引力的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环保和免费的特性,太阳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且仅需0.1%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就可以满足人类社会的能源需求。然而,由于制造电池过程中的材料消耗,利用太阳能发电成本很高。因此,研究人员们探索了很多替代的材料和方法来降低成本。其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具有成本低、数量多、稳定性好和易生产的优点,常被用于替代传统的用于太阳能转换的昂贵半导体
量子信息中发展最为成熟的研究方向非量子密钥分发莫属。而作为量子密钥分发的分支,连续变量的量子密钥分发也因其特有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因使用相干探测而非单光子探测所以能够使用经典光通信器件来实现。而相干探测中本振光的选择滤波作用,使得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相比离散变量的量子密钥分发更容易和经典光通信网络进行融合。基于高斯调制的相干态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比较完
量子非局域性理论和量子纠缠理论是量子力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也是量子保密通信的基础理论。量子非局域性可以用于量子数据隐藏和量子秘密共享,而多体纠缠在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错码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因此关于量子非局域性和多体纠缠的理论研究不仅对量子力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促进量子保密通信的发展。本文具体研究与量子非局域性相关的不可扩充乘积基和强量子非局域性,以及与多体纠缠相关的k-均匀态和
随着世界数字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计算机和三维数据采集仪器等设备的不断升级,大量的三维数字模型通过想象设计和真实物体重建两种方式中生产出来。然而,绝大部分三维几何模型需要进一步处理才能应用于下游产业。其中,将几何模型转化为多边形网格,即网格生成,对于科学研究、制造业、数字文化产业等领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网格生成技术中,初始生成网格的质量一般比较低,并不适用于后续应用。为了适应与不同应用的需求,往
话者转换是一种语音生成技术,其目的是在保留文本内容的情况下,改变输入源话者语音的音色,使其听感接近目标话者。话者转换在个性化语音合成、有声读物制作、娱乐玩具、身份伪装语音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近些年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使用深度学习进行统计建模逐渐成为实现话者转换的主流技术途径。这类话者转换方法一般由特征提取模块、声学特征预测模块、声码器等部分构成。特征提取模块通过声学分析,从语音波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