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是人类超越生存,追求诗意人生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人类摆脱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等外在压力,所追求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文化则是将休闲提升到文化的范畴,并赋予休闲以文化意蕴。休闲文化可以说是人类追求精神愉悦并提升自我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休闲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在谚语这一文化载体中也定有呈现。这就为本研究探讨汉语谚语中的休闲文化提供了可行性依据。马丁和其他学者在人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评价理论。评价理论是一种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的新的词汇-语法框架,被认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功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评价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以温端政编写的《中国谚语大全》为语料来源,将选取的语料分别归入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评价系统以及其相应的子系统下系统分析其中的休闲特质,进而通过不同的休闲特质归纳出汉语谚语中蕴含的不同类型的休闲文化。通过对《中国谚语大全》休闲文本的分析,本文总结出了评价理论三个子系统层面所蕴含的不同类型的休闲文化。首先,在态度系统下,本文从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层面对语料进行分析。其中,情感资源中的“品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注情感”分别以“随缘任性”、“知足自乐”和“淡然豁达”的休闲特质展现了“达观类休闲文化”的核心本质。判断资源主要包括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其中社会评判下的规范、韧性和才干三个子系统分别以“和合之乐”、“仁者爱人”以及“形神共存”等休闲特质展现了“和谐类休闲文化”的本质;另外,该资源中社会评判的真实性和正当性两个子系统分别以“贵诚乐信”和“持善守性”的休闲特质展现了“修身类休闲文化”的特征。在鉴赏层面,本文主要从反应、构成和估值三个子系统进行探究。反应系统中的影响和质量分别体现了“神闲至上”和“制欲祛奢”的休闲特质,属于“超脱类休闲文化”;构成系统中的平衡和复杂性分别以“众心成城”和“有心则成”的休闲特质体现了“能动类休闲文化”的本质;估值系统则展现了“崇德尚质”的休闲特征,表现着“载德类休闲文化”的核心内涵。其次,介入系统用于研究态度来源,主要包括单声和多声,本文主要分析多声资源中的收缩性资源和扩展性资源。其中,在收缩性资源中,否认子系统中的否定体现了“提升自我能力”的休闲特质,属于“自我发展类休闲文化”;反对则以“家之情怀”的休闲特质反映了“情感寄托类休闲文化”的特征;宣告子系统中的同意表现出了“历练自我性情”的休闲特质,被看做是“处世类休闲文化”的表征;另外,该系统中的宣称以“天人共生”的休闲特质体现了“自然类休闲文化”。扩展性资源中的疏远系统则体现了“体悟当下”的休闲特质,仍被归于“达观类休闲文化”的范畴。最后,关于级差系统,本文主要从语势和聚焦两方面着手分析。其中,语势中的强化、量化和聚焦中的锐化、柔化分别以“定气闲神”、“养性修命”、“调忧节虑”和“宽豁大度”的休闲形态揭示出了“养生类休闲文化”的核心本质。本文尝试利用评价理论对汉语谚语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汉语谚语中蕴含的不同的休闲文化类型,以期拓展评价理论及休闲文化的研究领域与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