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纳米棒(Gold nanord,AuNR)因其在近红外区拥有可调节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波长和光热转换效率(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在光学、光热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金纳米棒的合成方法以晶种法最为常用,然而晶种法合成中使用的原料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通常含有极微量碘离子杂质,碘离子杂质的存在使金纳米棒的合成很容易失败或产率很低。本文的研究在金纳米棒生长液中引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SDBS),与CTAB复配成阴阳双表面活性剂体系,通过研究不同配比表面活性剂体系对反应的影响,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UV-Visible-NI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UV-Vis-N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等表征手段,发现此体系对碘离子具有抵抗能力,其原因在于复配表面活性剂起到更强的保护作用,使得反应速率被大大减缓以克服碘离子的负面影响。研究还发现其对碘离子的抵抗能力随着复配(CTAB/SDBS)比例的提高而上升,在复配(CTAB/SDBS)表面活性剂浓度配比为0.025M/0.01M的情况下即使生长液中碘离子浓度高达30μM时仍能获取高产率金纳米棒;同时在适当配比下金纳米棒的物料与形貌转换率都可大于95%以上;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反应中其他变量:盐酸用量(pH值)、抗坏血酸用量、硝酸银用量、晶种用量、温度、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因素在此体系中的作用。其中盐酸用量、晶种用量可以简易调控金纳米棒的长径比以及尺寸大小,温度与浓度变量的研究证明了表面活性剂起到稳定剂作用以及可能的结构导向作用。引入不含不饱和键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仍能克服碘离子的影响从而拓展了表面活性剂的使用范围,选择主要因素为水溶性(烷基链长度),通过合成阴离子手性表面活性得到不对称金纳米棒证实了表面活性剂在生长液中亦起到模板导向作用。在获得了金纳米棒后,用壳聚糖对金纳米棒进行修饰,修饰后的金纳米棒其细胞毒性显著下降,研究发现这是因壳聚糖取代金纳米棒表面的CTAB所致,表明金纳米棒表面的CTAB是导致金纳米棒具有细胞毒性的重要因素。使用近红外激光研究具有不同纵轴等离子表面共振波长的光热转换效率,发现与激光波长最为配比的金纳米棒效率最高,金纳米棒的尺寸的增大会降低光热转换效率。以乳腺癌细胞(MCF-7)为模型,通过MTT法以及荧光显微镜染色观察得出金纳米棒光热的治疗效果随着金纳米棒的浓度与激光照射时间的上升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