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之后的世界:论薇拉·凯瑟《教授的房子》的艺术特色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barre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授的房子》(1925)是薇拉·凯瑟创作中期的代表作。小说展现了男主人公圣彼德教授在陷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分裂的困境之下的幻灭感和疏离感,恰恰反映出作者的一句感慨:“世界在1922年前后断裂成了两半。”本文旨在探讨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论证凯瑟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深化主题,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使小说富于深意。论文由五部分构成。导言部分简述凯瑟的创作历程,《教授的房子》的创作背景以及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情况,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重心。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章节,分别从三个方面对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第一章介绍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模式,揭示凯瑟如何在小说的谋篇布局上营造出一个分裂的世界。第二章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并置和对比手法,凯瑟通过各种人物之间的对比和并置来反映二十世纪初物质主义和商业主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控诉金钱对人精神的腐蚀,同时表现主人公对其物质世界的极度幻灭感和疏离感。第三章着重探讨小说中大量意象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小说寓意丰富,意象和象征的使用突出了主人公在自我精神世界中寻求寄托的无奈之举。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重申了《教授的房子》是一部形式与主题完美结合的力作,并且对进一步的文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美国最富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新一代之父”,并于197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巴氏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以经典格林童话
《哈利波特》系列由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著,是一套儿童奇幻故事系列丛书,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意想不到的波折,缜密精彩的推理,丰富的想象力,令人拍案叫绝。哈利波特的
语言是言情传意的重要工具,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法律语言也不例外。由于法律体系、社会制度、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某些法律术语会对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读者造成意义真
主体间性研究旨在打破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观念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立交往主体间平等相处的和谐关系。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是哲学及人文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译研
本文在翻译审美主体这一理论框架内,从张谷若先生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谈起,解读张先生的翻译审美理想(其对翻译所持的见解、主张等),并以他对哈代作品的翻译实践为主要内容,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