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在上帝的沙盘’上的诗者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r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昌耀是中国当代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这是因为他的写作立足于西部高原这一片具有独特诗学积淀的历史厚土,也是因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历程中,他经历了时代所能够赋予一个诗者的一切苦难和悲怆。诗歌对于昌耀是殉道者的宗教,是行走在上帝沙盘上的悲壮的挣扎与抗争。通过诗歌写作,昌耀获得了生命的拯救,得到了灵魂的净化。对于诗人昌耀来说,诗歌是他灵魂的家园,是他九死未悔的追寻和宿命。昌耀的人生如同在一条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前后都见血迹。他所热爱的、视作生命的诗歌在时代的纷纭变迁中也遭遇各种困境。在市场经济发展膨胀、人心浮躁、无处不散发铜臭气时,诗歌遭遇贬值。诗人不断调适自己,却徒劳无功,反而更加陷入困境,精神和现实的困窘让诗人陷入身份焦虑。从现实层面予以分析诗歌与诗人的双重困境,联系到诗人后来的死亡,诗歌的困厄就要从时间和死亡两个向度来观审,以期对诗人的阐释能够具有某些形而上的意味。昌耀是一位与宿命徒手搏击的战士,是一位渴望爱、付出爱、等待爱的孤独者,是一位面对苦难,誓死不屈的悲剧英雄,也是一位纯净、赤诚的平民诗人,一位渴望和平、友爱的理想主义者。诗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诗歌的路上,诗歌是诗人毕生的追求和信仰,诗人追求得如此坚定,近乎于偏执。在生命的最后,当诗人知道自己已是肺癌晚期时,为了留住最后的尊严,保住心中那个完美的诗歌图景,他选择了跳楼而死。诗人是诗性的传承者与追求者,诗人以生命追求完善,拒绝任何不完美的东西。同时,死亡也往往被诗人当做了追求诗性、追寻真与善的桥梁,认为在特定的境遇下,放弃生命才能更接近于那垂悬在天边的彩虹。对昌耀这样的诗人来说,诗歌与生命同构,诗歌与他的灵肉高度契合。他用诗歌记录了他的一生,也用诗歌指引了他一生。本文主要从诗人的经历和作品着手,围绕昌耀诗歌文本来分析诗歌与诗人的关系,感受诗人的诗歌理念,从而感受诗人独特的诗歌王国。
其他文献
在资源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矿产资源无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但矿业是高污染行业,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持续大规模的勘探开采,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矿山环
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暴露了两种弊病,一是说明自己强烈意志和信仰的论为说教,一是表达自己狂热情感的论为感伤。针对新诗在发展中的弊病,袁可嘉指出其原因在于欠缺“转化过程
藏族格言是在印度文学的影响下由萨迦班智达创立的一种藏族文学体裁,自这种文学体裁的创始之作《萨迦格言》问世以后为藏族格言文学上有了深远的影响。随之各个教派的许多专
周斯盛是清初浙江鄞县词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八年授官即墨知县,同年被诬入狱,出狱后奔走于燕赵吴楚等地,抑郁愤懑,激昂悲壮,皆渗之于词,《全清词·顺康卷》收其词336首。
赵师侠,字介之,号坦庵,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七世孙,著有《坦庵长短句》一卷,《全宋词》共收录其词154首。本文以《坦庵长短句》为主要观照对象进行研究,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论
本文将巴·布林贝赫诗歌作品与他个人的创作道路及诗歌理论著述相结合进行研究。并通过阐述巴·布林贝赫诗作中“画之景”,“乐之情”的独有诗歌艺术手法及其诗歌意象的三维
论文主要从翻译文本,翻译者,翻译过程研究了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翻译和在蒙古族读者中的影响。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写了选题意义、研究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收集、分析网络评论,构建了消费者对企业家前台化行为动机的感知模型。该模型揭示:企业家前台化行为的类型主要包括慈善、演讲、代言、出书、开博、电视秀;
为增加煤层透气性,提高瓦斯抽采效率,基于岩石断裂力学建立了液态CO2爆破裂纹扩展数学模型,运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液态CO2相变瞬态致裂模型,分析了在爆生气压作用下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本文从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低碳经济实现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