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大芋果蝇种组卵的长丝状突形成的遗传基础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芋果蝇种组(Colocasiomyia gigantea species group)隶属于果蝇科(Drosophilidae)芋果蝇属(Colocasiomyia),由 Fartyal 等在 2013 年建立,包含7个已描述物种:大芋果蝇(C.gigantea)、藤芋果蝇(C.sindapsae)、崖角藤芋果蝇(C.rhaphidophorae)、海林芋果蝇(C.hailini)、长突芋果蝇(C.longifilamentata)、长瓣芋果蝇(C.longivalva)和殷氏芋果蝇(C.yini)。大芋果蝇种组的寄主植物来自天南星科中的龟背芋亚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利用龟背芋亚科植物的芋果蝇类群,与植物形成传粉互利共生关系,是专性特化利用龟背芋亚科植物花序的访花类群。在野外观察中发现该种组物种均将卵产于寄主植物花序雌蕊间狭缝中,并且卵具有明显较长的丝状突(filaments)。丝状突是果蝇卵壳前背部的丝状突起,具有呼吸的功能,是组成果蝇卵壳的重要结构。有研究通过比较黑腹果蝇的卵与大芋果蝇物种的卵,发现大芋果蝇种组特化丝状突的长度显著长于黑腹果蝇,大约2-5倍,推测大芋果蝇种组这一独特的性状可能与大芋果蝇种组物种对特殊产卵场所(雌蕊狭缝中)的适应性及特化的专性访花的特性密切相关。而目前对于特化利用专一植物花序的芋果蝇类群的适应性遗传基础,包括特化的长丝状突的形成还未见相关报道。对大芋果蝇种组的长丝状突形成的遗传基础的研究,将使我们认识和了解特化的专性访花果蝇的适应性进化,而且也为丝状突的发育及上表皮组织的发育、器官的形成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大芋果蝇种组特化的长丝状突形成的遗传基础开展研究。首先,使用三代测序技术,获得两个高质量的崖角藤芋果蝇和长瓣芋果蝇基因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364.2 Mb、297.2 Mb,Contig N50分别为6.6Mb、10.6Mb)。基因组大小比较结果显示,大芋果蝇种组的果蝇物种基因组大小为260Mb-360Mb,大于其他果蝇物种的基因组大小(130Mb-210Mb)。从基因组结构上,大芋果蝇种组物种具有高于其他果蝇物种的DNA转座子(DNA elenments)和长散在重复序列(LINE)重复序列占比,其由丰富的重复序列组成的基因组结构可能造成了基因组大于其他的果蝇以及与其独特的适应相关。然后,使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大芋果蝇种组的崖角藤芋果蝇、长瓣芋果蝇和实验室已经测定的另外两个物种海林芋果蝇和长突芋果蝇的未发表基因组数据,共4个大芋果蝇种组物种开展基因家族聚类和正选择基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构建的比较基因组数据集,9个物种共获得127,320条最长转录本和蛋白序列,聚类后得到7,977个基因家族;大芋果蝇种组的祖先枝检测到有365个基因家族扩张,其中,P<0.05的显著扩张基因家族有19个包含695个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后,发现这些基因富集主要与微管蛋白绑定、细胞骨架蛋白等功能相关。同时,基于得到的9个物种的1670个一对一直系同源基因,进行了 ML树构建,所有节点的支持率均为100;基于系统发育树,进行大芋果蝇种组祖先枝的正选择分析,发现118个基因受到选择作用,通过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抗逆反应、胚胎上皮细胞发育、mRNA代谢过程等功能相关。通过对候选基因和通路的进一步分析,我们推测大芋果蝇种组特化的长丝状突的形成可能是由于Ran GTP蛋白酶和细胞受体蛋白EB1的扩张,使得相应基因的表达量增加,促进了果蝇卵的背腹部上皮细胞的纺锤体的形成,加快了细胞周期的进程,迁移和粘附能力得到加强,在形成丝状突时,使得丝状突的结构延长,从而形成特化的长丝状突。同时,受到正向选择的大芋果蝇种组物种的Shark基因和Slipper的氨基酸位点的改变,可能导致编码的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这两个基因的功能的改变,进而调控JNK信号通路,促进果蝇卵的胚胎发育进程和特化的长丝状突的形成。这些基因的发现为下一步从功能验证方面揭示大芋果蝇种组物种通过特化的长丝状突适应专性访花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大芋果蝇种组特化的长丝状突形成的遗传基础,为特化的专性访花类群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新的认识。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本试验对第四世代笼养金定鸭和攸县麻鸭生产性能及蛋品质进行测定,并分别对蛋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金定鸭和攸县麻鸭的骨桥蛋白(OPN)基因第七外显子的多态性,并对该多态性与金定鸭和攸县麻鸭的蛋品质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试验结果可为金定鸭和攸县麻鸭选育、提高生产性能和蛋壳质量分子标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如下:1.第四世代金定鸭、攸县麻鸭受精率分别为66.58%、64.75%;受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重大疾病,而化学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来源,新颖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及其靶点和机制研究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研究内容。赤霉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四环二萜类物质,其由贝壳杉烯代谢转化而来,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赤霉素为基础,通过结构修饰和改造获取具有更高活性的新型衍生物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论文第二章对35个新型赤霉酸G
由鲤疱疹病毒2型(CyHV-2)感染引起的鲫鱼疱疹病毒病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感染异育银鲫的病毒性疾病,2009年于江苏盐城地区发现后广泛流行,是自2005年异育银鲫“大红鳃”病后对异育银鲫养殖业造成巨大威胁的又一重大疾病。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性强、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成为我国异育银鲫养殖业的主要威胁。本研究建立了 CyHV-2 TaqMan荧光定量PCR(qPCR)快速检测方法和CyHV-2微滴
橄榄[Canarium album(Lour.)Raeusch]是中国南方亚热带的名特优水果,其果实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和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橄榄果实采后病害的种类及危害程度日益增多,严重影响采后橄榄果实的商品率、贮藏品质及其货架期。病原菌的潜伏侵染是采后橄榄果实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进行橄榄贮藏保鲜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有关橄榄潜伏性病原菌种类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的研究较
本论文以普通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为材料,研究时间、温度、GA浓度等单因素对油茶果实采后处理的影响,探索此过程中果实种仁含油率及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初步总结油脂合成相关物质的转化机理,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MS)对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种仁含油率提升的条件进行拟合优化,同时还探讨了两种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的异同点。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油脂转化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并导致失地农民这一群体产生。伴随着征地规模迅速增加,失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庞大,这一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三无”人群,即无土地、无工作、无收入,他们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所遭遇的困境。目前失地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失地后的就业,大量的失地农民因为无法顺利实现失地后就业而产生一系列个人与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之下,选择失地农民就业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