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告是对笔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以下简称“防务学院”)实习期间口译实践经历的反思与总结。报告主要围绕笔者为第42期战略与防务研究班的“大使论坛”和“专家论坛”讲座做同声传译的经历展开。战略与防务研究班是防务学院的一项传统对外培训交流项目,主要针对各国高级军官和防务官员,课程设置以世界地缘政治和中国特色军事科学为主。“大使论坛”和“专家论坛”是战略与防务研究班的固定学术活动,每年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外交官向在院学习的各国高级军官授课。报告主要选取了笔者及搭档译员为法国知名学者David Gosset和巴基斯坦驻华大使Masud Khan阁下同传的音频语料作为研究对象。报告主要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笔者在国际防务学院实习的整体情况、两场论坛的背景、口译任务涉及的有关各方以及困难挑战等。第二章介绍了笔者接受口译任务后的准备工作、具体的口译任务、任务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任务结束后的自我评价。笔者在对音频材料分析后发现,部分译文产出虽无重大错误,但听起来总是“奇奇怪怪”、“洋腔洋调”,似乎在讲话人的“欲说之言”(vouloir dire)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迷雾”。译员可能以为已经表达明确了,但却没想到他并未能把他从外文理解到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以至在译入语的读者来看,仍然有一层“薄雾”掩盖着。笔者以这层“薄雾”为切入点,将目光转向了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著名教授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学者创建的释意派翻译理论,探索了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英汉同传中的可行性。第四章中,笔者基于Setton对同传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表现形式分类,以及自身的口译实践经验,从语境化的词汇选择、句子结构重组、简化、添加和创新表达五个方面对自己的同传译文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笔者还对口译学习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译员应当认识到英汉双语的差异,增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识;二是译员应当提高自我监控意识,确保产出的译文行文自然、易于理解;三是译员在接受任务后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四是译员应当增强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五是译员应当植根于语言文化和语言逻辑,不断提升外语水平。最后,笔者对全文以及两年半的口译学习进行了总结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