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蛇串疮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诱因、前驱痛、受累神经、皮损类型、皮损面积、疼痛程度与蛇串疮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关系,可以为蛇串疮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课题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蛇串疮患者。记录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诱因、前驱痛、受累神经、皮损类型、皮损面积、疼痛程度及皮损颜色、疱壁的紧张度、疼痛性质、寒热、饮食与口味、二便、舌脉等相关中医症候诊断依据等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97例蛇串疮患者。⑴最小年龄8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为54.27±16.66岁。⑵男性51例,占52.6%,女性46例,占47.4%,男女比例1:0.90,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⑶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病史的有40例(41.2%),有基础疾病病史的有57例(58.8%)。⑷76例患者(78.4%)有发病诱因,频率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劳累(熬夜、工作紧张、家务繁忙、娱乐过度等)、感冒、慢性病发作(如痛风、腰痛发作)、失眠、大量饮酒、肿瘤化疗,21例(21.6%)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⑸53例(54.6%)发生前驱痛,44例(45.4%)没有发生前驱痛。⑹49例(50.5%)受累神经为肋间神经,其余依次为颈臂神经(22.7%)、腰骶神经(17.5%)、三叉神经(9.3%)。⑺84例(86.6%)皮损为普通型,13例(13.4%)为出血性。⑻皮损面积为小面积的有64例(66.0%),中等面积的有24例(24.7%),大面积的有9例(9.3%)。⑼疼痛评分最小值为0分,最大值为9分,平均疼痛评分为4.20±2.54分。⑽脾虚湿蕴证患者有56例(57.7%)、肝经郁热证41例(42.3%)。⑾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疼痛程度有关,与性别、有无基础疾病、有无发病诱因、有无前驱痛、受累神经、皮损类型、皮损面积无关。结论97例蛇串疮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有明确诱因和前驱痛、伴有明显神经痛,多数患者的皮损面积小于其体表面积的1%,受累神经以肋间神经为多,皮损类型以普通型为主,多数人中医证型为脾虚湿蕴证,少数人为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患者平均年龄比肝经郁热证患者小,平均疼痛程度比肝经郁热证患者轻。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有无基础疾病、有无发病诱因、有无前驱痛、受累神经、皮损类型、皮损面积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