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文献研究和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可以将问题教学法定义为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将教学内容中的目标问题化、问题探究化、学习问题化,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历史思维和历史核心素养地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支撑,是具有研究深度和可行性的。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原则较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主要有唯物史观原则、时空观念原则、史料实证原则等等,为课堂提问和解决问题提供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关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之问卷调查结果和对教师课堂实录的观察结果,揭示出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双方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教师由于历史教学能力不足,出现自我陶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史料、轻教材,重知识、轻能力,急躁、机械和讨好型教学等问题;学生则出现历史思维缺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质疑精神、不适应自己课堂地位的转换、学习差异性、知识基础不扎实。当然,学校作为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改模式更迭频繁,师生不胜其烦,形式主义严重和滥用问题教学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问题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第二,尊重差异,尊重情感;第三,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第四,重视解题思路引导;第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第六,注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教学建议。通过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的相关问题的探讨,以期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新高考和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