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肾上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肾上腺疾病常常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其中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但二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截然不同,因此,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的CT图像进行能谱分析,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为肾上腺病变良恶性的早期诊断和鉴别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3例肾上腺病变患者,共40个肾上腺结节:其中肾上腺腺瘤患者18例,共20个结节(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4.5岁);肾上腺转移瘤患者15例,共20个结节(女性5例,男性10例,年龄49~85岁,平均年龄61.3岁)。所有检查者均在GE Discovery CT750HD64排双能CT机上进行扫描,均采用能谱扫描模式(GemStone Imaging,GSI),采用肾上腺区靶向扫描,包括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将各期扫描单能量图像(Mono)采用标准重建,层厚、层间隔均为0.625mm。在专业工作站GE AW4.4上载入GSI观察与分析系统(GSI viewer软件),分别在各个期相的单能量图像上进行病灶能谱图像的观察与测量。放置各病灶感兴趣区(ROI),保存由系统自动分析获得的所绘制ROI的能谱曲线图及数据文件,此数据文件中包含40~140keV(以10keV为间隔)的各能量水平的CT值(HU),测量各配对基物质(水-钙、钙-水、碘-脂、脂-碘和水-碘、碘-水三对)浓度值(mg/ml)及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在平扫的混合能量图像(QC)上测量两组病变的CT值,并对两组病变常规指标进行比较,包括病人年龄、肿瘤的最大径、有无分叶、边界是否清楚、有无钙化及坏死、周围结构是否受侵等;比较平扫及各期增强扫描时两组病变在不同单能量下CT值特点、各组基物质浓度及有效原子序数的差异。使用SPSS13.0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则采用方差分析;若不齐则采用秩和检验。对皮质腺瘤组和转移组在平扫及各期增强扫描下40~140keV的CT值、Effective-Z、水-钙、钙-水、碘-脂、脂-碘和水-碘、碘-水浓度等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平扫时,20例肾上腺皮质腺瘤组中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或较清楚,密度较均匀,无液化、坏死、钙化及出血,最大病灶体积约32.5X21.0X22.8mm,最小者体积约10.7X8.4X7.6mm。20例转移瘤组中8例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包膜完整,边界较清楚,12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11例病灶内含有液化坏死,9例不含液化坏死;20例病灶均无钙化、出血,最大病灶体积约为43.5X32.9X45.2mm,最小者体积约为6.0X8.4X5.6mm。增强扫描时,肾上腺皮质腺瘤呈轻度或中度较均匀强化,动脉期强化较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较明显;肾上腺转移瘤动脉期强化亦较明显,但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较腺瘤缓慢,其中11例病灶内含有液化坏死,病变强化不均匀,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而液化坏死部分未见明显强化。采用能谱CT平扫时,混合能量图像显示腺瘤患者平均CT值约为10.11±13.64HU,转移瘤患者平均CT值为22.28±13.50HU,二者CT值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15)。肾上腺皮质腺瘤与转移瘤在40~140(以10为间隔)11个不同Kev单能量下的CT值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且单能量越低二者差别越大,在40Kev时差别最显著(t=-4.938,p=0.000)。二者的能谱曲线走行不同,转移瘤组的能谱曲线均呈下降型;腺瘤组的能谱曲线呈上升型或缓慢下降型,其下降斜率小于转移瘤组。采用能谱分析动脉期图像时,二者的曲线走行均为下降型,但下降斜率有所差异;且在不同单能量分析时,随着Kev的升高二者的差异越显著,在40~60Kev时二者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0Kev时,t=-0.833,p=0.413;50Kev时,t=-1.295,p=0.207;60Kev时,t=-1.849,p=0.076),在70~140Kev时,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本组实验统计结果显示转移瘤组在各单能量时平均CT值均高于腺瘤组,说明转移瘤的强化程度高于腺瘤。采用能谱分析门脉期图像时,皮质腺瘤组与转移瘤组图像走行均为下降型,各单能量下转移瘤组的CT值仍高于腺瘤组,且二者在不同单能量下CT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但在单能量为100Kev时二者差异最显著(t=-3.382,p=0.002)。延迟期扫描显示两组曲线走行均为下降型,腺瘤组各单能量下CT值仍低于转移瘤组,且各单能量下二者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转移瘤组的有效原子序数(7.73±0.12)高于腺瘤组(7.44±0.27),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47,P=0.003);转移瘤组中的各配对基物质(水-钙、钙-水、碘-脂、脂-碘和水-碘、碘-水三对)含量均高于腺瘤组,各配对基物质含量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肾上腺皮质腺瘤与转移瘤在发病年龄及病灶大小方面具有一定差别,能谱CT通过单能量成像及基物质对、有效原子序数等的测定,有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2平扫时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能谱曲线走行不同,转移瘤组的能谱曲线呈下降型;腺瘤组的能谱曲线呈上升型或缓慢下降型,其下降斜率小于转移瘤组;3动态增强扫描时二者的能谱曲线走行均为下降型,但下降的斜率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