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探讨经济虚拟化条件下的流动性陷阱理论,以便更好地解释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出现的流动性陷阱。经济虚拟化的一个本质特征是虚拟资产日益膨胀,大规模的虚拟资产交易是通过筹集和使用大量的债务资金进行的,而传统的流动性陷阱理论研究的对象更注重以实体经济占主导的货币经济。在全球经济日益虚拟化的趋势下,传统流动性陷阱理论,对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以及货币政策应对策略等问题的解释方面,脱离现实,缺乏说服力。 本文从考察布雷纳德-托宾模型对解释流动性陷阱的适用性出发,发展了一个更加适合于经济虚拟化情形的广义资产组合模型。其中,名义值固定私人债务因为资产名义值的持续下跌形成的债务缺口,对于流动性陷阱发生以及支付性货币需求的产生起了关键作用。经发展的模型不仅和原始模型一样能够揭示流动性陷阱发生的过程和机制,而且还分析了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从而为日本和美国流动性陷阱的实证分析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在实证部分,本文使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事实对经发展模型的重要结论提供佐证。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采用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对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除了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成立外,用于偿债目的的支付性货币需求也是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重要原因,另外,商业银行大量持有超额储备也是形成流动性陷阱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对流动性陷阱做了较为深刻的实证和理论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流动性陷阱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巨大债务缺口是流动性陷阱发生的关键事件,并直接导致了一些经济部门支付性货币需求的大量增加。这些事实在货币数据上表现为债务缺口部门的现金和存款类资产的明显减少。这和表现为由于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家庭部门现金和存款类资产的明显增加,形成了鲜明对照。实证数据表明经济虚拟化条件下流动性陷阱发生时现金和存款类资产无限增加的结论已经不再成立,流动性陷阱发生时的极低的利息率这一必要条件也不再成立。另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变卖资产和偿还债务形成自我加强的机制,大大延长了流动性陷阱持续的时间。同时极高的风险溢价从而被飙升的风险资产收益率是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必要条件。 在经济虚拟化条件下发展流动性陷阱理论有助于深化对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的理解,有助于对流动性陷阱在宏观经济学甚至货币经济学中地位的深刻反思。对于流动性陷阱在开放经济视角下的探讨等课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