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策略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业间的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常态。因为文化产业本身所特有的高渗透性、高耦合性以及强关联性,使得文化产业在产业融合大背景下显得尤为耀眼,“文化产业融合”快速成为一个网络热词。虽然产业融合之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产业融合理论引入文化产业时,会发生些许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征,如技术进步的外部辅助性、产业边界的模糊、以体验为核心的融合等等。因此,在文化产业融合过程需要特别注意这三点的有效运用,否则不能保证文化产业融合的有效发生。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出现的一些问题就验证了这一点。在分析了文化产业融合的新特征,列举和分析了文化产业融合的类型后,本文重点对文化产业融合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过分强调高科技的重要性,使科技这个硬创新挤兑了文化内容的软创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出现问题。其次,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的体验性,使文化产业融合止步不前。再次,我国文化产业融合的领域过窄,没有形成深度融合。产业内部融合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领域的渗透以及少量相关行业的重组融合。产业间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与旅游业的融合以及少量与传统农业、制造业的融合。融合模式单一,融合过程中缺乏创意,融合产品趋于雷同,造成对消费者吸引力不足,经济效益带动不大的后果。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最后落脚于政府角色定位和政策措施选择上。首先,从理论上揭示了政府合理介入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得出了政府该如何合理介入。本文认为,政府的介入并不是强势介入,而是作为一个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政府该如何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融合提出了一些策略,如继续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市场多主体发展以及进一步规范市场等等,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更好地实现融合创造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
其他文献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曾在历史上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但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明显减弱。
《广州日报》于1986年12月26日正式设置大分类广告栏以来,就把大分类广告当着广告产品线下的一个重要品牌来经营。目前,大分类广告在《广州日报》广告经营中日益占据着重要的地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场践行“新时尚”的垃圾分类,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
报纸
本文从传媒与市场的本原性经济学思考出发,运用经济学原理对传媒的商品两重性、传媒产品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生产力基础及制度基础进行了分析。我国传媒既具有准公共物
期刊
虚词的同义词是用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其中尤以总括范围副词的同义连用最为多见。仅以魏晋六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例,我们将其分为皆组、悉组、咸组、俱组、普组、共组、尽
盛唐绘画的炳焕多彩是中外审美文化交流的产物,强盛繁荣的唐代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色彩表现方法——"工笔重彩"。在盛唐后以丹青为主的色彩观向以水墨为主的色彩观的转变过程中,士
目的:考察免疫层析技术(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2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GICA与TP-ELISA在梅毒
结合生产实践,从影响成图精度的几种因素的估算方法入手,比较分析了全数字化测图仪器同模拟测图仪器之间的精度差别.由误差分析和检测结果显示出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仪器比模
报纸作为最早成熟的大众传播媒介,已走过近四百年的辉煌,面对互联网的挑战,古老的报纸前途和命运该会如何?在世界报业萧条的背景下,中国报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中国报业究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