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税收规避是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财务行为。在当前企业普遍面临融资约束的背景之下,节税产生的现金流能够缓解企业资金链的压力,降低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因此税收规避具有一定的积极效益。然而避税带来的直观的收益也导致一些企业采取过于激进的避税策略,忽视了避税引发的负面效应。企业避税行为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后果是近几年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债权银行是企业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之一。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待完善的阶段,银行信贷往往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债权银行能否识别企业的避税行为,进而对企业避税行为持有怎样的态度,是企业实施税收规避行为时不应忽视的问题。现有对避税经济后果的研究更多集中在避税对公司价值、股价和投资效率等方面的影响,较少涉及债务契约方面,且已有研究多从股东及管理层角度出发进行探讨,而较少考虑银行等债权人在其中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债权银行决策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实施税收规避行为可能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检验企业避税行为与银行债务契约定价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二者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为企业避税的经济后果研究补充新的经验数据。本文共分为如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首先提出了文章的研究背景,阐述了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其次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最后阐明了本文的几点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本部分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企业税收规避与银行债务契约定价的文献研究,主要从税收规避的经济后果、债务契约的影响因素及税收规避与债务契约二者关系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回顾,并予以评述。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本部分首先对文中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概念界定,其次阐述了有效税收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等相关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本文假设,以探究企业税收规避程度对银行债务契约定价的影响及产权性质和行业环境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本部分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样本、变量,及研究模型进行了说明,表明数据来源并阐释了样本的筛选过程及依据,对本文涉及的变量逐一进行解释,最后构建实证模型。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本部分首先对本文的变量和数据进行了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其次对引入模型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以避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影响实证结果;之后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税收规避程度和银行债务契约定价的相关性,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前文的检验结果,本部分首先系统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本文研究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次总结了本文研究尚存在的几点不足,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企业避税程度与银行债务契约定价正相关;(2)避税与债务定价的正相关关系仅在非国有样本中显著,而在国有样本中不显著;(3)较高的行业资源丰度和较低的行业复杂性能够弱化避税程度对银行债务契约定价的正向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1)本文基于债权人视角,从银行信贷决策的角度考虑企业避税对银行债务契约影响,具有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性;(2)本文创新性地引入了行业环境变量,探究处于不同行业环境中的企业其避税行为对银行债务定价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相对于现有研究是一种补充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