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视角下城乡居民比例变化的减贫效应研究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224w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贫困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严峻的问题。在中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而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传统产业对改善农村贫困的贡献能力已显著弱化,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寻求新的缓解农村贫困的新途径。而有学者则提出,改变城乡居民结构,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农村居民迁居城镇正是缓解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在充分调查、查阅文献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居民比例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章导论部分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整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陈述;第二章对城镇化、城乡迁居及相关理论(如贫困理论、人口流动理论)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三章对城镇化及城镇化进程中引起城乡迁居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简要描述了城乡居民比例变化情况;第四章从现实理论依据为出发点,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对城乡居民比例变化的减贫效应进行了分析,并粗略确定了当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过程中,城乡居民结构变化的贡献率。之后对城乡居民比例变化减贫效应的路径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以第四章的研究结论为依据,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城乡居民比例变动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较为更为深入的探讨;第六章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城镇化视角下农村居民比例变化的减贫效应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城镇化及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迁居,使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这种城乡居民比例的变化,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共同促进了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减少。实证检验的结论也表明,从长期稳定来看城镇人口比例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农村贫困状况。
其他文献
蔬菜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的营养水平和膳食结构。蔬菜产业作为云南一大朝阳产业,“十二五”期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粮食来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耕地的行为愈演愈烈,使得区域耕地生态系统结构、
本文考虑极值分布理论来描述金融时间序列与尾部相关的风险,应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的GARCH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应用帕累托(GPD)对新息分布的尾部建模,得到基于尾部估计产
本文从非晶合金成分设计和喷涂工艺参数优化两方面出发,研究了喷涂过程中合金元素对Fe-(Cr, Ni)-(C, B)合金系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机制及规律;在优化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备了不同
<正>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据1991年人口普查的初步结果,印度人口已达到8.44亿。1981—1991年,印度人口的绝对增量为1.61亿,增长规模超过了世界上所有
放宽DSSW模型中的风险资产股利为常数和噪音交易者心目中的股利变化是一个纯粹正态分布随机过程的假设条件,分别构建了只有理性投资者和存在噪音交易者两种情况下的股票市场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创作理论起过深刻影响。在唐朝,三家思想并用,但是对文学创作中的艺术现象、审美认识、审美现象影响最深的或许就是道,道教徒为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高峰的临近,中国对社会保障重视程度加深,各级政府在履行财政责任方面成效显著,但由于财政责任的制度、机制不健全和立法的滞后等
我国一直致力于扶贫攻坚工作,201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精准扶贫作为十大目标之一:要进行精准扶贫战略,准确确定帮扶人口,着重施策救助贫困人口。伴随着区
2013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通知中要求完善国有土地出让机制,建立健全的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可见围绕着土地出让制度和收益分配机制的改革已经成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