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贫困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严峻的问题。在中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而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传统产业对改善农村贫困的贡献能力已显著弱化,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寻求新的缓解农村贫困的新途径。而有学者则提出,改变城乡居民结构,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农村居民迁居城镇正是缓解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在充分调查、查阅文献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居民比例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章导论部分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整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陈述;第二章对城镇化、城乡迁居及相关理论(如贫困理论、人口流动理论)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三章对城镇化及城镇化进程中引起城乡迁居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简要描述了城乡居民比例变化情况;第四章从现实理论依据为出发点,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对城乡居民比例变化的减贫效应进行了分析,并粗略确定了当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过程中,城乡居民结构变化的贡献率。之后对城乡居民比例变化减贫效应的路径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以第四章的研究结论为依据,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城乡居民比例变动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较为更为深入的探讨;第六章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城镇化视角下农村居民比例变化的减贫效应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城镇化及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迁居,使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这种城乡居民比例的变化,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共同促进了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减少。实证检验的结论也表明,从长期稳定来看城镇人口比例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农村贫困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