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围生期由各种因素引起脑缺氧缺血性损伤(HIBD)所导致的脑部病变,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和小儿脑性瘫痪、智能发育障碍和癫痫的脑损伤综合征。HIE的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和原始反射异常,与中医学中的“五迟”、“五软”、“五硬”、“胎怯”、“胎弱”、“胎惊”、“胎痫”、“胎搐”等病症的密切相关。加强围产保健,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病率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的关键。针灸是一种具有调节机体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的治疗方法,治疗HIE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且简、便、廉、效,安全而无毒副作用。因此,本文在大量研究古代及现代文献的基础上,探索针灸治疗HIE的机理,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设计并实施针刺调节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大鼠作用机理的研究。 目的: 通过建立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大鼠模型,观测各组大鼠的体重、行为学改变和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Nestin、Bcl-2的表达,来探讨针刺不同介入时间对新生神经干细胞及病灶微环境的影响,为临床上针刺介入治疗 HIBD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实验方法: 实验一:通过钳夹孕鼠子宫动脉控制新生大鼠在孕鼠子宫内缺氧缺血的时间,建立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大鼠模型,参照Apgar评分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新生大鼠出生后不同时间的体重、行为学改变及脑组织HE染色变化。 实验二:通过实验一的造模方法,制造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针刺3组、针刺4组。模型组不进行针刺干预,针刺1组、针刺2组、针刺3组、针刺4组分别于出生后第3、5、7、14天开始针刺干预,连续7天;正常组自然分娩,不进行造模不进行针刺干预;假手术组只进行暴露孕鼠子宫,不进行钳夹子宫动脉。所有组别大鼠均于出生后21天断头取脑组织,检测各组大脑皮质中凋亡相关指标凋亡细胞的表达。 实验三:方法同实验二,所有组别大鼠均于出生后21天断头取脑组织,检测各组大脑皮质中神经干细胞凋亡相关指标Nestin、Bcl-2的表达。 结果: 实验一:(1)体重:正常组、假手术组和造模组大鼠在出生第1、2、3、7、14天的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大鼠各时段体重按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出生3天以前,正常组>造模组>假手术组;出生第7天以后,造模组>正常组>假手术组。(2)行为学改变: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悬吊试验中,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均短于正常组(P<0.01)和假手术组(P<0.01)。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斜坡试验中,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短于正常组(P<0.01),而和假手术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二: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针刺1组经治疗后,凋亡细胞的表达减少,两组凋亡细胞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1组对比,针刺2组凋亡细胞有所增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3组较针刺2组凋亡细胞有所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三:大脑皮质中Nestin、Bcl-2的表达:针刺1组、针刺2组、针刺3组的Nestin表达有所增加,各组与模型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针刺1组比较,针刺2组Nestin表达有所增加,两者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针刺2组比较,针刺3组Nestin表达有所增加,但两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针刺3组、针刺4组的Bcl-2表达有所增加,其中针刺2组、针刺3组与模型组Bcl-2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4组与模型组Bcl-2表达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针刺1组相比,针刺2组Bcl-2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2组相比,针刺3组Bcl-2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宫内HIBD的模型大鼠在体重上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没有绝对相关性,在行为学的悬吊试验和斜坡试验中有一定差异; 2、针刺可以减少缺氧缺血性模型大鼠凋亡细胞的表达,增加缺氧缺血性模型大鼠Nestin、Bcl-2的表达,提示其抗缺氧缺血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大脑血流分布的作用有关;也可能是通过减少大脑神经细胞凋亡、增加大脑中Nestin、Bcl-2的表达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