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集之一。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和我国最古老的教科书,《诗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英译必定会为西方人打开一个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窗口。因此,把《诗经》翻译成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的诗篇,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迄今为止,几乎每一种主要语言都有自己的《诗经》译本。在《诗经》的众多英译本中,本课题选择了两个全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这两个英译本分别是:威廉·詹宁斯于1891年出版的英译本和许渊冲于1994年出版的英译本。这两个译本均为韵体译本。许渊冲是中国译者,威廉·詹宁斯是英国译者,二人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翻译动机不同,翻译效果也有差别,这为对比研究二者对《诗经》修辞手法的翻译提供了可行性。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共有三十多种,其中很多都是首创。修辞手法丰富了《诗经》的内容,增强了其语言的感染力。因此,翻译过程中对于修辞手法的处理也直接影响着译作的水平。而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还涉及到对语言的音、形、意等各个方面的处理。对于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无论译者的翻译目的、原则和方法如何不同,他们都应该尽量再现原作的美。本课题选用许渊冲的“三美”理论为基础分析许渊冲和威廉·詹宁斯对《诗经》修辞手法的翻译。在“三美”理论中,许渊冲提出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诗歌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风貌。本论文在系统阐述许渊冲的“三美理论”、翻译美学的内涵和简要分析中西方诗学、《诗经》原作语言的“三美”以及十种修辞手法的基础上,从翻译背景、翻译目的、译者翻译理论和公众评价等方面分析许渊冲和威廉·詹宁斯译本,并选用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威廉·詹宁斯译本中的修辞手法翻译进行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