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素α5β1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jian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纤维化是以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matrix,ECM)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而过量沉积为特征,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通路,是影响诸多肝病预后、转归的关键。肝纤维化的形成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ECM的变化,各种因素间相互交错、相互影响,而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不甚明了。肝星状细胞(hepatic satellite cell,HSC)的活化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是HSC活化的标志,HSC与ECM之间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信号分子黏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 kinase,FAK)的介导。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TGF-β1)是作用明确的早期致纤维化因子,可增高FAK的活性。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on,FN)是ECM的主要成分,与特异的整合素相互作用传递信号,调控ECM的合成。整合素(integrin)为介导细胞与ECM间黏附作用的黏附分子之一,是ECM的主要受体。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是整合素α5 β1、α6 β1和α1 β1等。关于整合素α5 β1是如何通过FAK介导FN与HSC之间的作用以及与肝纤维化进展的关系的研究甚少。本课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整合素α5 β1、FAK、FN、α-SMA、TGF-β1的表达分布和程度,分析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和关系,探讨整合素α5β1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今后防治肝纤维化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和理论依据。方法:1病例选择:选取石家庄市第五医院2006年1月-2007年7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44人,年龄18-65岁(平均41.2岁);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及自身免疫性肝病。2、研究方法: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标本长度≥1.5厘米,即刻置入10%缓冲中性甲醛液固定,24小时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后进行①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进行肝纤维化分期。②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整合素α5β1、FAK、FN、α-SMA、TGF-β1的表达分布,并采用HPIAS-1000型多媒体真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测定。其含量以表达阳性区域占全视野面积的百分比(面密度)平均数表示。所有患者肝穿刺前抽取空腹不抗凝静脉血6ml,分别行乙肝五项、肝功能及肝纤四项(PCⅢ、CⅣ、HA、LN)检查。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同一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析前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时用SNK法(q检验),方差不齐时用Yamhanes法(q检验),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1肝组织病理分期:按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计S020例、S1 21例、S2 22例、S3 19例和S4 18例。2肝组织整合素α5β1含量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p<0.05)。S0在肝窦内皮细胞、HSC可见少量阳性物质;S1、S2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HSC、肝细胞胞浆内,且染色较深;S3、S4阳性物质在HSC、肝细胞胞浆及肝窦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增多。3肝组织FAK含量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p<0.05)。S0染色阳性物质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表达,S1、S2主要分布在肝窦壁、汇管区的胆管壁以及汇管区周围炎性坏死区,S3、S4在纤维间隔、血管壁均有表达。4肝组织α-SMA含量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p<0.05)。S0染色阳性物质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表达,S1、S2主要分布在肝窦壁、汇管区的胆管壁以及汇管区周围炎性坏死区,S3、S4在纤维间隔、血管壁均有表达。5肝组织FN含量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p<0.05)。S0、S1阳性物质主要集中在肝窦和基底膜,S2染色阳性物质主要沉积于汇管区、纤维间隔,S3到S4以纤维间隔分布为主。6肝组织TGF-β1含量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p<0.05)。S0未见明显阳性物质,S1、S2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肝窦壁、窦周细胞、坏死区以及汇管区周围,着色较浅。S3、S4阳性物质在肝细胞、纤维间隔及血管壁中均有表达,且着色较深。7整合素α5β1分别与FAK、FN、α-SMA、TGF-β1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整合素α5β1、FAK、FN分别与血清PCⅢ、ⅣC、HA、LN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1从临床角度、细胞和蛋白水平证实,肝组织中整合素α5β1、FAK、FN、α-SMA、TGF-β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肝纤维化程度成正比,其表达程度有助于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 2从信号转导水平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证实了整合素及其引发的信号传递途径与FAK密切相关,在HSC激活及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为临床上研究阻断或延缓肝纤维化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通过检测松弛素(Relaxin,RL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
【摘 要】历史教学是学生认识人类发展规律、客观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重要重要。尤其是高中历史,是文科类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历史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在长期以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教学,把大量的历史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
【摘 要】为了顺应新时代教学理念发展要求,新课标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标也对初中化学教学做出了具体性的要求,必须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下如何去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策略分析。  【关键词】化学课堂 导入 实验 分层 实践 兴趣  初中化学课程需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