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C,Hilar Cholangiocarcinoma)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患者大都伴有严重的梗阻性黄疸(梗黄,Obstractive Jaudiance,OJ)。梗黄患者感染、败血症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较多,患者部分肝切除术后极易出现肝衰竭而导致死亡。研究表明,对大部分梗黄患者行术前胆道引流是必要的。我们前期的研究证实外引流对梗黄大鼠部分肝切除后的残肝再生较内引流则明显抑制,其中原因尚不清楚。而内外引流的主要差别在于胆汁是否进入肠道,因此,胆汁酸代谢的差异可能是不同引流方式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胆汁酸作为信号分子可以调节胆酸代谢、能量代谢以及抑制肠道细菌过度增殖等。而在胆汁酸代谢过程中,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7α-hydroxylase, CYP7A1)和胆汁酸核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也即法尼酯衍生物受体)起了关键的作用。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引流方式下梗黄大鼠部分肝切后血浆胆汁酸水平、肝脏CYP7A1和FXR表达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不同引流方式下肝再生差异的机制。二、材料与方法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四组,即梗阻性黄疽组(OJ, n=30)、胆汁内引流组(ID,n=30),胆汁外引流组(ED, n=30)和假手术组(SH, n=30)。采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制作大鼠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梗阻7天后分组行不同方式胆道引流,引流7天后行70%部分肝切除术,建立梗阻性黄疸不同引流方式减黄70%部分肝切除SD大鼠动物模型。并在术后0h、4h、12h、24h、48h、72h六个时相点收集大鼠血液及肝脏组织标本。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红素,测定肝再生率,ELISA试剂盒检测总胆汁酸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肝脏组织PCNA表达,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CYP7A1mRNA和FXRmRNA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肝脏组织FXR蛋白表达。三、结果(1)PH后ID组死亡率和SH组相当,较ED组、OJ组明显偏低。(2)PH后72h肝再生率ID组高于ED组(P<0.01),ED组又高于OJ组(P<0.05),ID组和S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PCNA水平均于12h明显升高,ID组于24h达高峰,ED组、OJ组高峰延迟至48h且峰值偏低(P<0.05)。(4)OJ组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PH后OJ组于24h达高峰,ED组、ID组和SH组48h达高峰,且峰值都低于OJ组(P<0.05)。(5)ED组CYP7A1mRNA0h段高于SH和ID组(P<0.01),随后缓慢下降,48h达最低值,最低值较ID组和SH组高(P<0.05), ID组和S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ED组FXRmRNA0h段低于SH和ID组(P<0.01),随后逐渐升高,48h达峰值,峰值较ID组和SH组低(P<0.05), ID组和S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ED组FXR蛋白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PH术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48h达到高峰,峰值较ID和SH组明显偏低,P<0.01。ID组和SH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结论1内外引流术均可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血胆红素,减轻高胆红素血症对肝脏的损害,但更符合生理的内引流PH术后肝再生明显优于外引流和未引流,外引流术对肝再生有明显的抑制2外引流术相对内引流术后导致的肝再生差异可能是由于胆汁酸肠肝循环破坏,FXR表达下调,进而影响了肝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