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良性和恶性疾病均可引起胃流出道梗阻,良性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术后狭窄等,恶性疾病包括胃癌,十二指肠癌,胰腺癌,胆管癌,壶腹癌等;胃流出道梗阻会导致患者恶心,呕吐和食物摄入不足而导致一般状况不佳。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和内镜下十二指肠支架,每个治疗都有优点和缺点。手术可以通过腹腔镜或开放手术进行,但是,手术创伤较大,特别是对于患有晚期疾病而导致胃流出道梗阻的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率及病死率较高。内镜下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术有理想的短期疗效,但患者容易再次发生胃流出道梗阻,患者的再干预率很高,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作为治疗胃流出道梗阻一种微创手术,可实现持久的开放性,而无肿瘤侵入支架生长的风险。但是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由于空肠不是固定的而是自由漂浮的并且管腔较小,因此难以控制穿刺,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随着技术的开展,目前研发了几种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例如肠管内留置鼻胆管和双气囊辅助,这些技术提高了该技术的成功率。这项研究旨在评估一种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相关的安全性,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并且评估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后,胃肠吻合口形成过程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在胃肠吻合口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治疗胃流出道梗阻临床疗效回顾从2018年1月到2019年8月间在盛京医院因胃流出道梗阻行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10例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操作时间,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等情况。2.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后胃肠吻合口形成过程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次研究使用健康的巴马小型猪12只,体重22kg-30kg,12只实验动物猪,于胰腺头部周围区进行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在行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手术后的3天、7天、14天分别解剖4只实验动物猪。观察吻合情况,测量吻合部位距幽门距离,切除胃肠吻合处留取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表达情况。结果:1.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治疗胃流出道梗阻临床疗效本研究共纳入10名患者(6名女性;平均年龄63.2±5.8岁)。9例患者是由恶性疾病导致的胃流出道梗阻,1例患者是由良性疾病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胃流出道梗阻。9名患者接受了可回收锚辅助EUS-GE治疗,一名患者同时接受了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和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经胃胆管引流术。EUS-GE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0.6±4.2分钟。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均是100%。2.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后胃肠吻合口形成过程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2只实验动物猪成功实施完成了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4只实验动物猪于术后3天处死,胃与小肠未形成稳定结构,胃与小肠靠支架连接,支架俩端分别位于胃内及小肠内,周围无组织增生。4只实验动物猪于术后7天处死,胃与小肠形成固定结构结构,胃与小肠不可分离,支架俩端分别位于胃内及小肠内,周围无组织增生。4只实验动物猪于术后14天处死,未见游离气体及游离渗出液体,胃与小肠吻合处可触及金属支架,周围未见渗出与积液,胃与小肠形成固定结构,胃与小肠不可分离,支架俩端分别位于胃内及小肠内,周围无组织增生。12只实验动物猪于胰腺头部周围区进行胃肠吻合,在胃端吻合部位位于胃后壁偏大弯的位置,在小肠端,11只动物实验猪的胃肠吻合处与幽门的距离为33.9±3.5 cm,1只实验动物猪的胃肠吻合部位在回肠。术后3天的组织切片HE染色可以见到间质内较多炎细胞浸润,少量成纤维细胞,少量肉芽组织。术后7天到14天,炎细胞浸润减少,少量成纤维细胞增多,少量肉芽组织增多。在术后3天的组织标本中TGF-β1开始表达,染色程度为弱阳性。在术后7天的组织标本中TGF-β1开始表达增强。在术后14天的组织标本中TGF-β1持续增强,染色程度多数为强阳性。在术后3天的组织标本中smad3开始表达,染色程度为弱阳性。在术后7天的组织标本中smad3开始表达增强,染色程度为强阳性。在术后14天的组织标本中smad3的表达持续增强。Smad3与TGF-β1变化趋势一致,术后7天开始升高,14天维持高表达(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TGF-β1,smad3在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4天表达逐渐增强(P<0.05)。结论:1.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胃流出道梗阻的方法。2.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后前3天,胃肠吻合结构靠金属支架维持,术后3天到7天,胃肠吻合逐渐形成稳定结构,TGF-β1及Smad3在胃肠吻合形成稳定结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