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治疗胃流出道梗阻临床疗效及胃肠吻合口形成相关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uanch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良性和恶性疾病均可引起胃流出道梗阻,良性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术后狭窄等,恶性疾病包括胃癌,十二指肠癌,胰腺癌,胆管癌,壶腹癌等;胃流出道梗阻会导致患者恶心,呕吐和食物摄入不足而导致一般状况不佳。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和内镜下十二指肠支架,每个治疗都有优点和缺点。手术可以通过腹腔镜或开放手术进行,但是,手术创伤较大,特别是对于患有晚期疾病而导致胃流出道梗阻的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率及病死率较高。内镜下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术有理想的短期疗效,但患者容易再次发生胃流出道梗阻,患者的再干预率很高,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作为治疗胃流出道梗阻一种微创手术,可实现持久的开放性,而无肿瘤侵入支架生长的风险。但是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由于空肠不是固定的而是自由漂浮的并且管腔较小,因此难以控制穿刺,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随着技术的开展,目前研发了几种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例如肠管内留置鼻胆管和双气囊辅助,这些技术提高了该技术的成功率。这项研究旨在评估一种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相关的安全性,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并且评估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后,胃肠吻合口形成过程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在胃肠吻合口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治疗胃流出道梗阻临床疗效回顾从2018年1月到2019年8月间在盛京医院因胃流出道梗阻行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10例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操作时间,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等情况。2.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后胃肠吻合口形成过程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次研究使用健康的巴马小型猪12只,体重22kg-30kg,12只实验动物猪,于胰腺头部周围区进行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在行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手术后的3天、7天、14天分别解剖4只实验动物猪。观察吻合情况,测量吻合部位距幽门距离,切除胃肠吻合处留取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表达情况。结果:1.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治疗胃流出道梗阻临床疗效本研究共纳入10名患者(6名女性;平均年龄63.2±5.8岁)。9例患者是由恶性疾病导致的胃流出道梗阻,1例患者是由良性疾病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胃流出道梗阻。9名患者接受了可回收锚辅助EUS-GE治疗,一名患者同时接受了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和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经胃胆管引流术。EUS-GE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0.6±4.2分钟。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均是100%。2.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后胃肠吻合口形成过程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2只实验动物猪成功实施完成了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4只实验动物猪于术后3天处死,胃与小肠未形成稳定结构,胃与小肠靠支架连接,支架俩端分别位于胃内及小肠内,周围无组织增生。4只实验动物猪于术后7天处死,胃与小肠形成固定结构结构,胃与小肠不可分离,支架俩端分别位于胃内及小肠内,周围无组织增生。4只实验动物猪于术后14天处死,未见游离气体及游离渗出液体,胃与小肠吻合处可触及金属支架,周围未见渗出与积液,胃与小肠形成固定结构,胃与小肠不可分离,支架俩端分别位于胃内及小肠内,周围无组织增生。12只实验动物猪于胰腺头部周围区进行胃肠吻合,在胃端吻合部位位于胃后壁偏大弯的位置,在小肠端,11只动物实验猪的胃肠吻合处与幽门的距离为33.9±3.5 cm,1只实验动物猪的胃肠吻合部位在回肠。术后3天的组织切片HE染色可以见到间质内较多炎细胞浸润,少量成纤维细胞,少量肉芽组织。术后7天到14天,炎细胞浸润减少,少量成纤维细胞增多,少量肉芽组织增多。在术后3天的组织标本中TGF-β1开始表达,染色程度为弱阳性。在术后7天的组织标本中TGF-β1开始表达增强。在术后14天的组织标本中TGF-β1持续增强,染色程度多数为强阳性。在术后3天的组织标本中smad3开始表达,染色程度为弱阳性。在术后7天的组织标本中smad3开始表达增强,染色程度为强阳性。在术后14天的组织标本中smad3的表达持续增强。Smad3与TGF-β1变化趋势一致,术后7天开始升高,14天维持高表达(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TGF-β1,smad3在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4天表达逐渐增强(P<0.05)。结论:1.可回收锚辅助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胃流出道梗阻的方法。2.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后前3天,胃肠吻合结构靠金属支架维持,术后3天到7天,胃肠吻合逐渐形成稳定结构,TGF-β1及Smad3在胃肠吻合形成稳定结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妊娠期亚临床甲减(SCH)占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中2-3%,表现为TSH升高,T3、T4正常。临床工作中发现妊娠期亚临床甲减胎儿出现心律不齐,产时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较高,既往研究也表明甲状腺功能低下胎儿心脏畸形发病率较高,胎儿超声心动图有改变,但目前关于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对胎儿心脏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献中检索到多是妊娠期甲减方面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了解左旋甲状腺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富含自身抗体抗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我国罹患SLE者大于一百万人,居全球之首。至今,SL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尚不明确。因此,探究SLE的发病机制和寻找靶向治疗药物成为一项重要医学研究课题。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是中性粒细胞受刺激后释放到细胞外
目的:随着碘对比剂在放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由碘对比剂引发的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也日益增加,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对比剂粘度是对比剂肾脏损伤的重要因素,而以往关于对比剂粘度的研究中,对比剂的渗透压和剂型不一致,成为影响结果的因素。本研究使用等渗的非离子型双聚体碘对比剂,克服渗透压对粘度影响分析的干扰,实现了不同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由神经元丢失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持续性认知能力下降以及脑功能衰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铁、铜、锌等金属离子代谢异常是AD发病中的关键因素,参与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分泌和沉积。Aβ是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小分子水解多肽,
目的:CD6分子是一种主要表达在T细胞和部分B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参与调节淋巴细胞发育、选择、激活和分化。两种已知的哺乳动物CD6分子配体CD166和最近发现的CDCP1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和其他多种细胞类型,包括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和肿瘤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CD6及其配体在诸如多发性硬化、银屑病等免疫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已有多项研究提示除CD166和CD
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是世界第五位常见恶性肿瘤,胃癌患者死亡率高,在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中排第四位。由于胃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已处于进展期,5年总生存率不到30%。胃癌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多基因、多步骤的进行性疾病恶变过程,其中肠型胃癌是从正常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进而演变成胃癌。胃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生发展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
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肝内小叶间胆管。PBC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集中在30-70岁,50岁为发病高峰,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9-10,是女性肝移植最常见的原因。PBC患者常有疲劳和顽固性的全身瘙痒等症状。30%的PBC患者可能发展到失代偿性肝病或死亡。随着自身抗体血清学检测的开展,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异常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是RA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细胞因子在驱动滑膜细胞活化导致关节破坏中起关键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4在关节炎患者的滑膜成纤维细胞和滑膜下及内膜层中均有表达,并且与滑膜炎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显著升高的IL-34水平可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肿瘤之一,每年世界范围内喉癌新发病例为177422例,死亡约94771例。近年来,虽然喉癌的发病率呈现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喉癌的五年生存率在过去40年明显下降,从66%下降至63%,这在肿瘤疾病当中是比较少见的。另外,据统计约40%的喉癌患者确诊时即是晚期(III期或IV期),甚至伴发转移,严重影响了喉癌患者预后。喉癌发生可能是由于吸烟,饮酒,乳头瘤病毒感染以及接触有害粉尘所引
改革转制以来,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要,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高度重视消防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加快消防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推动一批典型科技成果落地。现将9项消防救援队伍应用类成果摘刊于后,以进一步推广成果转化应用。特种消防机器人围绕"高端装备实战化、精尖装备智能化"的目标,瞄准特殊灾害事故场所处置任务需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