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师制,一般而言是由高等院校实行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思想品德、生活等方面开展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导师制最初起源于牛津大学,后逐步为其他众多高等院校所借鉴。民国时期,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伴随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动的持续引入,导师制亦成为中国大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较为突出的作用。在民国时期大学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制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其中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对大学师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受导师制的作用,原有的大学师生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形成了新型的导师与导生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此更为紧密、更加复杂。由是,导师制下的师生日常生活亦产生了种种新变化,在教学生活、课余生活、情感生活等方面均体现出新特征,从而使大学的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发生明显改变,进而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试图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活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整体研究和个案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导师制对大学教育的影响着手,结合日常生活哲学相关理论,以民国时期大学导师制下的师生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展现其时鲜活生动的多种生活场景,描述具体多样的生活活动,并深入分析这一时期影响师生生活样态的各种复杂因素,从而勾勒出该时期大学导师制下师生日常生活的详细图景,进而以此为依据对民国大学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做出思考和评价,并尝试从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角度出发,为当代我国大学导师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