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黄瓜“南杂2号”为试验材料,设计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分别为:36℃/26℃、39℃/29℃、42℃C/32℃C三个高温试验,分别处理 1、3、5、7 d。控制试验(CK)设置温度为26℃/16℃,全天温度变化呈梯度变温。系统地研究不同高温胁迫下设施黄瓜形态建成、干物质积累、营养物质积累、果实品质和减产率等的动态变化,根据减产率确定高温胁迫致灾指标,而后进行江苏省设施黄瓜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区划,研究结果可为设施黄瓜栽培温度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为江苏省设施黄瓜高温灾害预警服务提供决策意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高温胁迫对黄瓜形态建成有较大的影响,高温胁迫后黄瓜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各器官干重均呈减小的趋势,胁迫5 d、7 d时,株高、茎粗和各器官干重在各温度处理间差异显著,且在生长后期不能恢复至CK水平。植株根冠比在恢复自然生长前期普遍大于后期,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黄瓜根冠比减小。(2)高温胁迫1、3、5、7 d后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CK、36℃、36℃和CK处理,茎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39℃、39℃、36℃、CK处理;根系可溶性蛋白最高值均出现在CK处理;胁迫Id、3d、5 d、7 d后黄瓜叶片、茎、根系维生素C含量均呈现CK含量最高的趋势;高温胁迫Id、3d、5 d、7 d后黄瓜叶片、茎可溶性糖含量均为42℃处理最高,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值在胁迫1 d、3 d、5d、7d后分别出现在42℃、42℃、CK、CK处理。(3)高温胁迫后黄瓜果实最小果径、最大果径、果实长度、果实干重、鲜重均呈降低的趋势,除最大果径外,胁迫7 d后上述指标在各温度处理间差异均显著。高温胁迫1 d、3 d、5 d、7 d后黄瓜果实游离性氨基酸、Vc含量和含水率最高值均出现在CK处理,可溶性糖最高值均出现在39℃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CK、39℃、36℃和CK处理。各高温胁迫5d后黄瓜减产率均在50%以上,单株畸形果个数均大于2。42℃胁迫7d后无果实产生。(4)基于GIS技术,制作了江苏省设施黄瓜高温热害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江苏省设施黄瓜一级、二级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北部高、南部低,三级、四级发生频率北部低、南部高,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涟水、灌云、睢宁、吴县东,发生频率最低地区分别为睢宁、涟水、赣榆、灌云。位于江苏省北部的徐州、赣榆等地气候适宜、地形优越,适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位于江苏省南部的无锡、常州等地夏季、秋季设施内气温过高,尤其三级、四级设施黄瓜高温热害频率居多,在该季节不宜设施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