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热风干燥冷凝增效节能机理与技术的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a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清洁低碳作为能源发展的主导方向,推动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热风干燥仍然是我国粮食产后安全保障的关键作业环节,是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的重点环节,关乎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以及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东北三省玉米产量已超1.1亿吨,按现在东北地区玉米机械化干燥水平80%计算,机械烘干8800万吨玉米,需要消耗616万吨标准煤,按照目前我国化石能源的污染物排放系数,消耗616万吨标准煤,会排放1658.46万吨CO2,4.50万吨SO2,4.74万吨NOX和1.71万吨烟尘。在实施“蓝天保卫战”战略中,要求粮食干燥行业尽快完成化石能源的替代,新型清洁节能干燥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粮食热风干燥工艺、热源、模型和控制技术及装备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热风干燥作业现有模式,提出和论证了存在冷凝增效节能模式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艺试验和应用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粮食冷凝增效节能干燥的机理、工艺和自动化装备。(1)粮食清洁热风干燥节能新模式的可能性分析:针对国内外现有粮食热风干燥工艺、热源、模型和控制技术及装备情况,从物料流动、物料和热介质耦合方式、热介质尾气利用方式等,梳理粮食热风干燥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能源消耗特点;利用传热传质理论以及水势和(火用)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存在新节能模式的可能性。(2)粮食热风干燥冷凝增效节能模式机理的研究:对比分析了开放式普通热风干燥和冷凝增效干燥的能量传递原理;分析了干燥系统工作过程中干燥介质的状态参数变化;系统作业过程中粮食和干燥介质的状态参数之间的数值模型以及优化干燥过程控制的水势和(火用)分析。并且以循环式和连续式冷凝增效干燥为例,分析了作业过程中,由已知参数推导过程参数的方法和步骤,获得了由冷凝过程辅助控制干燥过程所需冷凝强度和冷凝比的推理依据。(3)粮食热风干燥冷凝增效静态节能干燥工艺的试验研究:以风温、风速和冷凝比为因素,单位热耗量和干燥速率为指标进行了开放式普通热风干燥和冷凝增效干燥的对比试验、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正交试验,试验表明冷凝增效干燥方式与普通热风干燥比较存在32%-56%的节能潜力,同时建立了单位热耗量和干燥速率随着风温、风速和冷凝比三因素的数学模型。风温和风速对单位热耗量模型的影响极显著,风温和风温冷凝比交互项对干燥速率模型影响极显著。(4)粮食热风干燥冷凝增效测控方法及系统的研究:在分析冷凝增效干燥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水势和(火用)原理的粮食热风干燥冷凝增效过程图形化控制方法,开发了图形化控制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可实现粮食流、干燥介质流循环和喷淋水循环的实时动态监测,冷却介质流和粮食流的自动控制以及干燥作业过程基本参数、干燥系统微环境状态的实时图形化显示以及干燥作业人机交互控制的功能。(5)粮食热风干燥冷凝增效模式应用研究:通过开发的50 t/B循环式冷凝增效干燥生产样机的玉米干燥试验,研究了冷凝增效干燥技术在实际干燥机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东北三月份烘玉米电加热热源单位热耗量3913 k J/kg,若按大规模火力发电结合热电联产效率70%计算,相当于普通燃煤热风炉的单位热耗量为5590.5 k J/kg,显著低于普通热风干燥,与T/CAMDA 6-2019粮食烘干中心验收技术规范中单位热耗量的标准值≤7500 k J/kg相比,单位热耗比为74.5%,且干燥过程无SO2、CO2、NOX的排放,粉尘浓度为4.4 mg/m~3,远低于团体标准T/CAMDA 6-2019中的室内低于8 mg/m~3的限制。干燥过程平均能效64.4%,平均(火用)效55.2%。从电能作为二次能源上考虑,火电厂燃气处理要比热风炉处理强化的多,所以电加热粮食干燥比燃煤热风炉干燥环境效益显著。通过3.4 t/d连续式冷凝增效粮食干燥系统的玉米干燥试验研究表明,对于恒温干燥工艺,采用高于110℃的干燥温度,可提高干燥过程能(火用)效率和可持续指数。对于变温干燥工艺,从单位热耗量、能效、(火用)效、可持续指数以及热风和粮食的绝对水势差上来考量,干燥段温度从上到下逐渐升高的变温干燥工艺优于逐渐降低的干燥工艺。
其他文献
随着自动驾驶和网联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utonomous Vehicle,CAV)、自动驾驶车辆(Automated Vehicle,AV)和人工驾驶车辆(Human-driven Vehicle,HDV)混合行驶的情况。为研究混行交通流中不同类型车辆的跟驰行为,混行车辆跟驰建模成为了微观交通流仿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不能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矛盾运动获得了两种新特质,即“跨界与互联”、“风险与突发”,这两种新特质推动着行政管理实践中管理模式与行政情景的扩展,并进一步促使“跨部门协同”作为一种卓具成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被广泛适用于各领域的应急实践之中。尤其在突发事件频发的当下,应急管理领域的跨部门协同(后文简称“应急协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并不断在更深的治理层次、更广的治理领域以及更完整的治理过程中完成自身的机能
推荐系统是为了解决“信息过载”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推荐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新闻、音乐、社交平台和电子商务等领域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个性化推荐技术为代表的推荐算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协同过滤算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个性化推荐算法,由于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只考虑用户的历史反馈数据进行推荐,面临着稀疏性和冷启动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利用更多类型的数据构建混合式推荐算法,例如社交网络
分类问题,如垃圾邮件检测、疾病自动诊断、信用卡诈骗识别等,是机器学习领域的核心基础问题。现有分类方法通常设计一个参数化模型(如深度神经网络)建模数据中特征到标签的映射关系,并使用相应的标注数据训练模型以学习该映射关系。为保证模型的分类性能,这类监督学习方法要求数据的信息是充分、准确、明确的。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应用的普及,数据规模虽呈现指数式增长,但很大一部分数据是不完备的,其不完备性
超分子弹性体是一类基于超分子非共价相互作用对聚合物链段进行交联而构筑的具有橡胶特性的弹性体材料。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动态可逆性赋予了超分子弹性体可修复和可循环利用的性能,这延长了弹性体的使用寿命和周期,减少了基于共价交联的弹性体因难以回收降解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尽管人们已经发展了大量的具有修复和循环利用性能的超分子弹性体,但是,超分子弹性体的发展仍面临如
以分子筛为代表的无机多孔材料,因其具有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分离和离子交换等领域。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调控多孔材料的孔道结构、骨架组成、晶体形貌、以及活性物种掺杂,使其在很多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异性能。此外,以无机多孔材料为主体,通过主客体自组装的方式,在其孔道中负载量子点、有机分子、金属簇等具有光电活性的客体纳米粒子,从而赋予复
学位
金刚石对顶砧装置(DAC)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高压产生装置,是获得物质在极端压力条件下理化性质的有效工具。随着探测技术的进步,基于DAC的高压原位探测技术不断拓展,使高压科学覆盖的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然而,DAC高压技术仍然面临着如无传压介质情况下压力梯度的消除以及压力的准确标定,样品的内加温以及温度的准确探测等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高压物性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限制了DAC的应用领
因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及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并广泛应用于气体传感器、电池以及集成电路等诸多领域。基于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气体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便携、操作简便、易制备、灵敏度高以及便于实时监测等优势,在空气质量监测、食品安全、工业/农业生产、消防安全、电子鼻和医疗诊断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气敏性能主要取决于氧化物半导体表面化学吸附氧与待测气体之间的特
季节性冻土区在我国广泛分布,约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季冻区路基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冻融循环作用,因冻融循环作用造成的道路病害,既会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增加后期维修和养护费用,又极大威胁着驾驶者的行车安全。季冻区道路病害成因的本质是路基土在长期服役状态且受外部环境影响下力学性能的衰减,对路基土进行有效改良从而获得性能稳定优良的路基填土是预防路基病害的主要措施,对季冻区道路工程建设、路基工程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