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经霜 ——论冰心“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sb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心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文学生命力十分旺盛的女作家,“五四”的惊雷把她震上文坛后,她便执着地守在文学的园地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学界常常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五四”和新时期这两个时期,但是介于这两个时期之间,具有重要转折作用的“十七年”时期并不应该被忽视。“十七年”时期冰心的文学活动是丰富多样的,这与此时期她的统战对象身份、家庭身份、作家身份等多重身份密切有关。以身份问题作为冰心“十七年”时期文学活动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对不同身份下的文学活动进行梳理,进而思考冰心融入文坛的方式和策略,可以不断地接近与探索出一个更为立体复杂的冰心形象,挖掘出冰心在文化转轨中建构自我的人生智慧。这种圆融练达的人生智慧实际上为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文学经验,即面对时代的变局作家如何去调整自我来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经受千锤百炼最终成就自我。论文一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冰心的归国问题。此章根据《冰心年谱》《冰心书信集》《冰心评传》《冰心全传》等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辨,梳理了女作家冰心艰难的归国历程,分析出是冰心浓厚的国族认同思想与事业意识的合力作用让她毅然选择归国。此章还对冰心先后创作的两部阐释自己归国问题的作品《回国以前》和《空巢》进行分析,不仅印证上述分析出的归国原因,而且对《回国以前》中冰心超越个人经验而书写的海外知识分子爱国精神,与《空巢》中体现出的生命意识进行挖掘。第二章主要研究冰心“十七年”时期的身份问题,在多重身份中分析冰心的女性意识。“十七年”中,统战对象身份下的冰心以自己从事统战工作的见闻为写作素材,通过坚持不懈地创作来恢复自己女作家的身份,彰显自己的女性独立意识与事业意识。家庭身份下的冰心在丈夫、儿子、三弟都被打成右派后,一方面成了家庭中的支柱,另一方面并未间断创作仍参与社会活动,完成了自我从母职承担向社会公共性承担的过渡升级。尽管“十七年”时期冰心有着多样化的身份,但是她理想的身份还是作家,最终在频繁的作协会议与大量的时事散文写作中冰心重新确立了自己女作家的身份。第三章主要研究冰心的文学活动,分析冰心在创作、评论、翻译活动中的不同样态,探究冰心融入文坛背后的策略,思考她创作方向调整和自我形象建构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十七年”时期,虽然冰心采取了自我检讨的生存策略,创作了具有政治表态色彩的时事散文来融入文坛。但是,作为一位有着艺术追求的女作家,冰心以艺术淡化政治,创作了《樱花赞》《一只木屐》《海恋》等具有极高艺术性的时代美文。在时代政治与个人思想的罅隙间,冰心巧妙地借助文学评论来彰显自己文学家的艺术涵养,并通过处于边缘化的文学翻译活动表达内心深处对“爱的哲学”的渴望,给人以别样的文学启示。“十七年”时期,冰心将自己的创作方向调整到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儿童文学领域,接续起自己以往的儿童书写,在作家与读者、评论家合力作用下建构起自己具有经典化的儿童文学家形象。结语部分,纵观冰心女作家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对冰心成为“文坛祖母”所起的承上启下作用,强调“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研究对丰富冰心形象所起的重要意义。在冰心与现代作家面对文化转折时的不同样态对比中,在冰心与张爱玲、庐隐、林徽因、丁玲等女作家不同命运的思考中,体味冰心圆融练达的人生智慧,沉淀冰心“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为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的宝贵文学经验。
其他文献
自2008年起,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郑钢校长带领着教改团队到杜郎口中学、郑州102中、金山中学、山东茺州一中等多个学校实地考察,学习成功的教学模式,扎根一线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最终构建了一套高效民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循环灵动大课堂”。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升素质教育,音乐鉴赏课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艺术修养。但是在高中阶段学校为了升学率,不重视音乐学科,
我国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对数感的学习要求,经历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明确了数感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数感成为数学课程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同时,数感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数感的研究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数感内涵的六个维度,并以此为框架选编测
教科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师生教学的主要依据,重要的教育教学构成要素。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水平关乎课程实施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成效。目前,教科书的研究者多为教科书的编写者与使用者,研究视角多集中于教科书的编制、出版与发行等,而关于教师教科书使用方面的研究相对偏少,聚焦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研究的则更少。鉴于此,本文基于教师教科书的使用视角,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座谈访谈等,对小学语文教师的
1991年9月~1993年3月我们在门诊中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0例。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中,男9例,女1例;年龄37~64岁,平均46.2岁。病程14天~12年,平均2.4年。均符合1981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血清尿酸全部高于正常。X线拍片检查,3例有骨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缺损,1例有肾结石阴影。10例均为急性发作期,有关节红肿热痛。侵犯第一跖趾关节6例,
期刊
生态话语分析主要是基于分析者特定的生态哲学观,以功能导向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使用对人类、其他有机体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生态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批评的视角来揭示各类话语中隐藏的与生态不和谐的理念,而对揭示语篇中的话语如何传达出与生态和谐的理念鲜少涉及。此外,国内外对《寂静的春天》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的研究还较少。基于此,本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桥梁。传统的化学教学注重化学学科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缺少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没有建构起科学合理的化学知识认知方式,难以形成化学观念。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核心,学生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逐步形成诸如元素观、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生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史记》一书记载了大量的预言。司马迁在写实的历史著作中写入大量神秘怪异的预言事件,有人批驳,有人颂赞。无论哪种评价,其着眼点盖均是从时代环境的现实意义和政治立场出发,而仅就文学上的意义,或者从文学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的研究则鲜有涉及。不可否认,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其也应是一部独步千古的文学之书。史文书写互相交织,也为《史记》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延伸空间和阐释余地。第一
本文分别从共时和历时层面对“一般”和“通常”两个词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的共性及差异进行了考察,并对它们各自的演变过程以及词类归属做了分析,文章共分为四章,具体的章节安排和主体观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的对象、选题理由和价值、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为接下来的考察与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从历时层面考察了“一般”“通常”的词汇化历程,其中“一般”
《老乞大》是旧时高丽、朝鲜民众学习汉语的教科书,其语言的呈现形式为会话体,主要记述当时的两朝商人到中国买卖货物、食宿、见闻等的过程。元、明、清三代的汉语研究者分别对其进行了修订、再版,逐渐形成了能充分反映元、明、清时汉语口语实际的语料:元末的《古本老乞大》、明初的《老乞大谚解》,清中期的《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本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与《老乞大》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学界对《老乞大》的研
1918年1月23日,美国纽约市一个女孩诞生了。有谁会想到,70年后,1988年10月10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向全世界宣布:将本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于这个已是著名有机药物化学家的优秀女科学家,格特鲁德·贝利·伊莱昂(Gertooude Belle Elion),以表彰她在研制治疗癌症、痛风、疟疾或病毒性疾病药物方面的成就。评委会在获奖评语中指出了她所从事的研究与众不同:多年来新药的研制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