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日利亚新生代著名女作家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契(1977-)是位极具社会与历史责任感的女作家,她对多年来困扰着尼日利亚的种种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其作品充满现实与人性关怀。她的长篇处女作《紫木槿》(2003)与第二部小说《半轮黄日》(2007)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两部小说都是以独立后的尼日利亚社会为背景,在创伤主题的表现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目前,学界对这两部小说创伤主题的研究仍不多见,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仍有待开展。本文作者借用创伤理论的观点剖析小说中人物的创伤原因、症状及如何走出创伤的过程,并通过对两部小说创伤书写对比研究审视作者创作意图的变化。本论文认为,《紫木槿》中比阿特丽斯、康比丽及扎扎的家暴创伤,尤金的政治创伤,《半轮黄日》中奥兰娜、乌古、理查德的战争创伤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解离”症状等是尼日利亚乃至非洲人民创伤历史的表征,能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看到非洲人民的现实与苦难。两部小说通过文化及政治层面体现出来的、由殖民问题造成的集体创伤的书写揭示了阿迪契对殖民问题所持有的较理性的态度。而小说中人物尝试通过创伤叙述以及女性的联合的方式应对创伤的经历则体现了阿迪契对于尼日利亚乃至非洲人民走出困境的人文关怀。虽然《紫木槿》,《半轮黄日》并没有清楚地告诉读者其主要人物如康比丽、奥兰娜等人是否走出创伤,阿迪契或许是想通过开放性的结局告诉读者,非洲民族要走出历史的阴影与创伤仍任重道远。另外,在对比研究中,本文作者发现从《紫芙蓉》到《半轮黄日》,阿迪契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个人创伤经历折射了集体和民族的创伤。这两部小说的创伤书写比较也让我们看到阿迪契创作艺术及心理的变化:阿迪契试图通过多重叙述声音及“书中书”等革新的创作手法来打破单一故事的局限,改变人们对非洲人的刻板印象,并修复非洲人民支离破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