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指汉语普通话(后文简称“汉语”),而汉语教学的首要难点在语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借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外国人习得汉语语音的现状和偏误进行研究、分析。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石锋提出的语音格局理论和方法,考察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汉语辅音的习得情况,以期汉语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中,辅音指的是塞音、擦音、塞擦音等,汉语辅音中的响音部分暂不涉及。在对语音数据的处理上,我们用了Excel进行运算、制表、作图,以及计算机R语言对更大数据进行制图,并用R语言进行了P值计算等等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文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前人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和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实验设计。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发音人、汉印语音系统对比、发音材料、录音情况、实验分析软件等等。第三部分是实验部分。本部分为三个章节,由塞音、擦音、塞擦音等组成。每个章节都介绍了相应的理论背景和实验方法,进行了语音对比,讨论分析了印尼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第四部分是结语,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果。塞音方面:印尼学生送气塞音多为弱送气,且随意性强,不具有规律性。擦音方面:印尼学生的/?/是其习得难点,常与/s/混淆,且刚性擦音/?/、/s/、/?/不存在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一点和中国学生相反。塞擦音方面:舌尖后塞擦音/t?/和/t?h/受舌尖前塞擦音/?/和/?h/的影响较大;印尼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舌面前塞擦音/?/和舌尖前塞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