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稳健性作为最古老和最富影响力的会计原则之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已有超过五百年的历史。会计稳健性体现了会计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谨慎态度,通常表现为对企业净资产的低估和对收益损失确认的非对称性。已有研究表明会计稳健性能够有效缓解委托代理冲突,弥补债务契约的不完全性,降低契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能及时地传递风险信号,从而起到降低外部资本成本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有关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多集中于融资成本和投资效率两大方面,而关于会计稳健性对融资约束影响的研究并不多。在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尚未消散的今天,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加强风险管控而提高了贷款发放的门槛,加剧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局面。本文将以会计稳健性作为解决"融资难"问题的突破口,在探究会计稳健性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两类稳健性对融资约束的作用差异,进而提出缓解我国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积极建议。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会计稳健性进一步细分为非条件稳健性和条件稳健性。随后以MM理论、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和信号传递理论为基础,分析非条件稳健性、条件稳健性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机制,并选择2010—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会计稳健性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并比较两种稳健性的作用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会计稳健性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2)相较于非条件稳健性,条件稳健性能够更好地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会计稳健性的角度提出了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政策建议。一方面,企业应贯彻落实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制度,并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以提高自身的会计稳健性水平;另一方面,相关监管机构应当培养投资者对稳健性会计信息的需求,充分发挥会计稳健性缓解融资约束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