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居民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认知、偏好(需求)和利用现状,并以社区健康咨询服务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影响居民对社区健康咨询服务选择偏好的主要因素、作用强度及支付意愿,为提高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水平与覆盖面、设计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服务包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内容(1)构建居民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偏好的理论分析框架;(2)分析居民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认知、偏好和利用现状;(3)以社区健康咨询服务为切入点,利用离散选择实验分析居民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偏好及影响因素;(4)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对社区健康咨询服务偏好及影响因素;(5)进一步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基于现场调查数据,共调查400位社区居民,从需方视角分析居民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认知、偏好和利用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分析方法对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居民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偏好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离散选择实验评估居民对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的偏好。基于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预调查,挑选并确定社区健康咨询服务主要属性与水平;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居民对社区健康咨询服务选择偏好相关数据;应用Mixed Logit模型分析居民选择偏好的具体偏好及影响因素,并量化居民的支付意愿,通过边际效应模型分析模拟场景中居民的选择偏好情况。研究结果居民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认知、偏好和利用行为分析:共纳入384名居民,80%以上居民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知,比较了解的仅占28.1%。89.8%的居民希望利用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居民最偏好于健康体检类服务(62.0%),而对于健康干预、健康危险因素筛查与评估、健康咨询与教育的偏好程度接近,占比均在30%-40%之间。41.1%的居民在选择健康管理机构时偏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6.5%的居民接受过服务,其中,利用程度最高的前三项为健康体检、健康咨询与教育类、健康干预类。接受过服务的居民中,77.0%的居民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单因素分析显示,66岁及以上、自评健康状况很好、东城区的居民认知度较高;66岁及以上、本地居住20年及以上、已婚、初中及以下学历、个人月收入3000元及以下、患有慢性病、东城区的居民更偏好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6岁及以上、本地居住20年以上、初中及以下学历、患有慢性病、东城区的居民服务利用度较高。居民对社区健康咨询服务偏好分析:纳入Mixed Logit模型分析的共384人。回归结果显示,自付费用、服务频次、服务方式、服务提供人员、服务时间、单次服务时长这六个属性对居民的选择偏好均有显著影响(P<0.05),居民偏好于自付费用更低、每季度2次、电话+线上咨询、固定服务人员、提供错时/延时服务、单次服务时长短的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支付意愿显示,如果将服务提供人员由不固定转为固定,居民每年愿意为此多支付198.77元。模拟场景分析显示,相较于基线水平,当自付费用减少至300元/年、100元/年时,居民的选择概率分别提高19.33%、34.75%。亚组分析显示,本地户籍、东城区和海淀区、51-65岁和66岁及以上、患有慢性病、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最关注固定的服务提供人员。没有患慢性病的居民对服务频次的需求远低于患有慢性病居民。研究结论居民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认知度和利用度较低,但满意度和支付意愿较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偏好程度较低,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的偏好呈现不均衡特点。居民个人属性和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属性都对居民的偏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个人属性方面,不同人群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认知、偏好和利用行为存在差异,不同性别、户籍类型、年龄层、学历、有无慢性病、以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居民对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的选择偏好有一定差异。服务属性方面,对于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中的健康咨询服务,经济因素(自付费用)和非经济因素(服务频次、服务方式、服务提供人员、服务时间、单次服务时长)对居民的选择偏好均有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建议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政策宣传,提高机构和居民的认知程度;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形式,强化社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多方支付机制,拓宽服务对象范围;重视不同人群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偏好,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