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取120只健康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5组:模型组(n = 24)、假手术组(n=24)、康复组(n=24)、针刺组(n=24)、针康组(n=24),每组按术后3天、7天、14天、21天再分为4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24 h进行相应干预。针刺组进行头穴丛刺,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针康组采取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各组于相应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缺血区VEGF表达,光镜下测算内皮细胞的微血管密度值。结果:(1)各时间点假手术组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术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针康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7d、14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术后21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m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康复组、针刺组、针康组各组大鼠VEGF表达均有显著增加(P<0.05)。术后7d,与模型组VEGF表达相比,针康组、康复组、针刺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优于康复组、针刺组(P<0.05)。术后14d,与模型组相比,针康组、康复组、针刺组VEGF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优于康复组、针刺组(P<0.05)。针康组与康复组、针刺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 d,针康组VEGF阳性细胞表达优于其它各组(P<0.05)。(3)术后7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微血管明显增加(P<0.05)。术后14d,康复组、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微[血管数增加(P<0.0 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MVD明显增加(P<0.05)。术后21d,针康组与针刺组、康复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康法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康复,且针康法优于单纯针刺和康复。2.针康法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加速大鼠脑缺血后血管再生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