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时间长短的量度,是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土地利用的方式、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指标的配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空间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均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及时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制定相应治理和保护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万载县为研究区,运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以土地利用特征的定量分析为基础,探究土地利用类型时间及空间的变化,并采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该县1990-2018年间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系统地分析在土地利用的作用下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及格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借助ArcGIS软件,对万载县1990年、2000年、2009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获得万载县四期土地利用现状、六类用地转移矩阵和动态变化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六类用地结构变化、空间变化、类型转换特征。其次,利用ENVI软件获取万载县各时期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数,经过主成分变换得到RSEI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万载县在1990年、2000年、2009年和2018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最后分析万载县研究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变化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改善万载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经研究分析,结论如下:(1)万载县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土地利用较显著的特点是:林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草地面积显著减少。六类用地相互间转入转出较为频繁,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间相互转化较为剧烈。(2)绿度、湿度指标的上升能改善万载县生态环境质量;热度、干度指标的上升会恶化万载县生态环境质量。1990-2018年间万载县RSEI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土地生态等级中无一等级面积占比超过50%且五个的生态等级的土地面积数量也时增时减,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都不高且不稳定。(3)土地利用引起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现改善和恶化并存的趋势。在所有土地类型中,生态用地在该区域内所占比重越大,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越好,反之亦然。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作用方向上看,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增加会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而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会降低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上述结论,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不断需求和生态环境改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稳步推进林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持森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持续发力;二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维持总量动态平衡;三是严控建设用地增量,提高建设用地生态质量;四是坚持政府组织引导,提升全民意识;五是加大动态监测力度,保持各类用地的平衡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