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脓毒症对血管内皮损伤的实验研究;2.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nxi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一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response syndrome,SIRS),并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前兆。目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仍然是世界重症医学所面临的难题,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75万人发生脓毒性休克,病死率可达50%以上<[1,2]>,深入探索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和发生机制,寻找新的治疗脓毒症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脓毒症,降低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具有重要价值。脓毒症时,内毒素等细菌成分作用于血管内皮,大量细胞因子释放,进一步引起促炎一抗炎系统失调和凝血功能紊乱,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脓毒症凝血级联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通过建立脓毒症模型,测定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ebrand factor,vWF)和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的变化,了解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动态改变,并进一步研究脓毒症时肺组织 vWF 的表达,分析脓毒症时肺微循环内皮的损伤,为今后探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寻求脓毒症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依据。 目的:通过检测脓毒症兔血浆vWF和ET水平的改变,研究脓毒症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作用;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研究脓毒症时肺组织vWF的表达,探讨脓毒症对肺血管内皮的影响,为指导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方法: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成3组:(1)正常对照组(n=12):通过兔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脓毒症组(n=12):通过兔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1mg·kg-1;(3)脓毒性休克组(n=12):通过兔耳缘静脉注期2mg·kg-1。各组动物均麻醉后分离出右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经颈总动脉插管并连接压力换能器,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在静脉注射LPS后15min、30min、45min、60min、90min及120min时,经颈内静脉采血,然后分离血浆标本,进行vWF和ET的测定。vWF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ET浓度采用非平衡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脓毒性休克组兔死亡后,立即开胸取肺标本,同期处死正常对照组及脓毒症组兔,取肺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组织vWF的表达。 结果: 1.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模型的建立 实验动物静脉注射LPS 1mg/kg后,其血压无明显变化,而心率和呼吸频率逐渐升高,升高超过20%以上确立为脓毒症模型;实验动物静脉注射LPS 2mg/kg后,心率和呼吸频率升高超过20%以上,同时检测平均动脉压下降20%以上确立为脓毒性休克模型。 2.脓毒症时血浆vWF和ET水平均升高,脓毒性休克组升高更明显 实验动物静脉注射LPS后,血浆vWF和E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早期升高幅度并不明显,在脓毒症出现之后,血浆vWF和ET水平升高明显,随着病程的进展,尤其当实验动物出现脓毒性休克时,血浆vWF和ET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脓毒症兔肺组织vWF的表达增多,脓毒性休克组vWF表达增多更明显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脓毒症组及脓毒性休克组兔肺组织vWF阳性染色面积分别占18.86±5.32%和35.58±5.45%,与对照组8.26±2.19%比较,均明显升高。 结论: 1.脓毒症早期就已出现血管内皮损伤,且损伤程度随着脓毒症的发展而加重。 2.脓毒症对肺血管内皮的损伤是脓毒症对全身血管内皮损伤在肺脏中的表现,并随着脓毒症的发展,肺血管内皮损伤逐渐加重。 3.血管内皮损伤逐渐加重引起组织微循环功能的障碍,可能在脓毒症及其引起的MODS中起着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结果为今后探明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以及寻求脓毒症和MODS治疗的新思路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二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各种中心静脉导管 (Central venouscatheter,CVC)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给药、补液、胃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血液净化治疗等。随着穿刺工具、技术及导管材料的改进,长期应用的中心静脉通路变得安全、可靠,但插管后的感染时有发生。由置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脓毒症仍然是令临床医务人员感到棘手的严重并发症。在美国,每年院内血液感染约超过20万例,而这些感染中大多数与血管内装置的使用有关,其中90%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病死率为10%-20%;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在ICU院内感染中位居第三,病死率在ICU高达25%以上,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不仅增加医药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对病人病情及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本课题通过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VC-RBI)病例进行研究,重点探讨CVC-RBI的菌群分布及药敏情况,明确引起CVC-RBI的相关易感因素,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更好地预防及处理CVC-RBI。 目的:探讨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易感因素及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更好地预防感染,减少CVC-RBI的发生,正确地处理CVC-RBI,更好地使用CVC服务于临床。 方法:选取ICU中32例CVC-RBI确诊病例,患者皆为血流感染,分析其茵群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并随机选择同期ICU收治的32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但无相关性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比较分析患者年龄、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肠内营养及气管切开等因素对CVC-RBI的影响。 结果:32例CVC-RBI病例中,共分离出菌株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革兰阴性菌10株,真菌11株;置管7天后CVC-RBI发生率逐渐增高(占90.63%);与对照组比较,CVC-RBI组患者年龄较大 (P<0.05),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0.05),入科时APACHEⅡ评分较高(P<0.01),血清白蛋白和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较低(P<0.05和P<0.01),给予肠内营养者较少 (P<0.05),气管切开数较多(P<0.05)。 结论:对于住院时间较长、血清白蛋白低、病情危重度高、行肠外营养及高龄气管切开病人,尤其应注意CVC-RBI的发生;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应根据已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以上研究结果为今后指导临床使用CVC及寻求预防和治疗CVC-RBI新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那么教学的策略是什么呢?教学策略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可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提起读者的兴趣,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结尾可突出主题,也能升华文章内涵。那么一堂课也是一样,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那么,作为一节课的最后一个部分,课堂小结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做一个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的教学需求。本文就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和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
近年来,随着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缺血型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伤后最具有临床治疗价值的是处于低灌注状态的半暗带,半暗带
摘 要:在学生的小学时期,数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是小学教师教授数学的主要目标,而趣味化的数学课堂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从而提升教师的教授质量。本文将对如何打造趣味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趣味化;小学;数学课堂  学好小学数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进步和发展,数学能力不仅仅是理论以及试卷上的分数,
摘 要:素质教育理念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与理念,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所学数学知识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和认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拥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笔者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本文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对构建小学高效数学课堂的方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