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家岭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的南东端,由“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三种矿体组成,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非常具有研究意义。本文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研和显微镜观察以及流体包裹体测温学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该矿床的蚀变矿化期次,厘定了成矿流体来源,探讨了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地质体的穿插关系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表明,姚家岭铜多金属矿经历了早期气液成矿期、中期中高温热液成矿期和晚期中低温热液成矿期共三期成矿过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早期气液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340-500℃,盐度集中在18-28%NaCleq;而中期热液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280-400℃,盐度集中在14-20%NaCleq;晚期热液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150-320℃,盐度集中在2-12%NaCleq。三期成矿过程的成矿压力集中在3-55MPa,成矿深度为0.3-1.8km,流体的密度集中在0.6~1.0g/cm~3。姚家岭铜多金属矿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反映前两期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而晚期热液成矿期包裹体水的氢氧同位素反映可能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参与,但主要还是岩浆热液。碳氧同位素反映碳主要来源于溶解的沉积碳酸盐岩。对比分析表明姚家岭铜多金属矿与世界上大型复合型矿流体特征相似,具备大型铜铅锌矿的形成条件。就目前的开采情况以及成矿深度来说,其深部和边部具有成矿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