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石坝坝料级配为研究土石坝性能的基本参数,其合理性对坝体质量控制意义重大。当前,工程实践中的级配检测主要采用筛分法,通过随机取样与人工筛分计算级配数据,方法较为耗时且结果代表性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像识别技术已在各领域中广泛使用,为级配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针对土石料图像,传统图像识别算法采用数学与拓扑学等方法对像素灰度值进行处理,其理论成熟但精度难以满足需求。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算法通过神经网
【基金项目】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项目(GE0145B0112017)水利工程填筑用粗粒料级配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及级配大数据技术研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73128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8YFC04071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石坝坝料级配为研究土石坝性能的基本参数,其合理性对坝体质量控制意义重大。当前,工程实践中的级配检测主要采用筛分法,通过随机取样与人工筛分计算级配数据,方法较为耗时且结果代表性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像识别技术已在各领域中广泛使用,为级配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针对土石料图像,传统图像识别算法采用数学与拓扑学等方法对像素灰度值进行处理,其理论成熟但精度难以满足需求。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算法通过神经网络提取图像标注区域的特征,其精度更高但模型复杂计算耗时。故一种基于图像的高效、准确的级配检测方法成为当前土石坝施工过程中的迫切需求。本文以土石坝填筑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集与室内试验建立了土石料图像样本数据集,对比分析了基于灰度准则的传统图像识别方法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模型对土石料图像的处理效果。在对不同粒径范围土石料颗粒形状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土石料二维轮廓特征与级配数据之间的转换关系。结合传统图像识别算法与深度学习数据分析模型建立了基于图像的土石料级配检测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文针对土石料图像,对比了传统图像识别方法,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化算法与基于标记的分水岭算法的检测效果,确定了基于图像的土石料级配检测基本原理和流程。(2)建立了多状态下的土石料图像数据集,分析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模型Mask R-CNN实例分割模型与U-Net语义分割模型对土石料图像的分割效果。(3)对多粒径范围内的土石料颗粒形态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同料场同批次的土石料颗粒在形态特征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二维形态分析与三维体积重建两种方法,建立了土石料颗粒轮廓与级配数据之间的转换关系模型,验证了基于颗粒二维形态特征实现级配检测的可行性。(4)结合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化算法与卷积神经网络,建立了土石料图像级配检测模型——深度阈值卷积模型(DO-CNN),并设计搭建了基于图像的土石料级配快速检测系统样机,通过18组筛分试验表明,模型最大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45%,准确率较高,对5mm以下颗粒含量,模型检测精度同样较高。
其他文献
NiAl合金具有低密度,高热导率、高熔点以及优良的抗氧化性能等优点,然而室温脆性及较低的高温强度严重影响了其工业应用。之前的研究表明合金化和制备复合材料是改善合金力学性能的有效方法,且过共晶成分合金可以增大Cr(Mo)增强相在合金中的占比,从而明显改善合金的综合性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向NiAl-Cr(Mo)过共晶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Nb、Ti元素,观察合金的铸态及定向凝固组织,随后对合金进行了热处
高速列车轴承作为列车轴箱的关键部件之一,其可靠性对高速列车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自行研制的高速列车轴承有望取代进口,为高速列车装上国产轴承。列车轴承投入使用之前,必须先经过可靠性试验,为此设计适用于高速列车轴承的试验台架也就势在必行。本文围绕高速列车轴承可靠性试验台,主要工作有: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列车轴承试验台,尤其是有关高速列车轴承的试验台。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其各自的优点、适用范围以
土坝是水利工程常见的坝型之一。由于多数土坝修建时间较早,大量土坝成为潜在的病险坝。土坝失事案例中因渗透破坏问题使坝体失稳占比越来越高,而库水位的骤变及长期运行下水位变化是土坝产生渗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库水位长期变化过程土体材料会经受反复干湿循环,劣化土的力学与渗透特性进而影响坝体稳定,因此研究库水位变化下土坝的渗流分析同时考虑土体材料性质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均质土坝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库水位升
在岩溶区修建隧道常会面临突涌水等地质灾害,尤其是修建浅埋穿河隧道,极具挑战性。由于隧址区存在断层破碎带、岩体风化程度高、节理裂隙发育等,河水入侵隧道造成突涌水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因此,首先从宏观方面评估突涌水灾害风险等级,研发隧道(洞)施工前期突涌水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系统,最后对于输出的高风险洞段,模拟其突涌水过程,综合确定危险性等级。本文首先从宏观风险评价方面,根据岩溶区浅埋穿河隧道的地质条件及隧
为解决在交汇河道因支流汇入对主流堤岸及航道通航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采取在交汇口下游支流对岸侧建立丁坝的方式,改变水流交汇区原有的水流结构从而达到治理河道的效果。在对物理水槽实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基于三维k-ε紊流模型、VOF法自由液面捕捉技术、PISO压力速度耦合算法建立了关于研究丁坝对水流交汇区影响的数值模型。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不同丁坝布置位置,不同河宽缩窄率(丁坝长度与主槽宽度之比)及主支流
在我国近10万座已建水库大坝中,大量工程处于不同程度的病险工作状态,其中土石坝所占比例最大。采用健康诊断方法定量评估土石坝健康状况,能够对影响土石坝安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有效准确的辨识,及时诊断土石坝的病险程度,确保大坝长效安全运行。土石坝健康诊断信息类型多样、诊断过程复杂,健康诊断方法是实现土石坝健康诊断信息融合与安全性态分析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综合利用数值计算、安全监测、检查巡查、试验检
在水利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安全监测在水工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运行期间都必不可少。只有在掌握了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以后,才能了解其真实的运行状态,确保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对大型水工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并且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尤为重要。通过国内外学者多年来的不断研究与不懈努力,有关大坝安全监测方向的理论模型以及计算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大坝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但是客观来看,在某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水工建筑物,高水化热造成内外温差加大,继而会出现温度应力,温度应力过高会导致建筑物产生裂缝,而温度裂缝又严重影响着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运行,目前,研究大体积水工建筑物的温控防裂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为了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往往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由于粉煤灰水化基本不放热,所以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也会大大降低,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
径流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综合作用下会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开展变化环境下水循环驱动机制相关研究,定量区分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存在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研究该区域变化环境下对流域径流的驱动分析是探究区域水循环机理的重要部分。本文以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多年、年和季多个时间尺度进行分析研究,基于
目前注浆技术在治理隧道、隧洞突水以及处理大坝坝体、坝基渗漏等工程中应用广泛,浆液在封堵裂隙的同时也能加固周围岩体从而增强结构的稳定性,但由于注浆施工具有独特的不可见性,因此针对浆液在裂隙中的扩散规律和封堵机理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基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搭建室内动水注浆试验平台,研究了浆液基于倾斜光滑裂隙和倾斜粗糙裂隙在动态水流中的扩散规律,并且根据试验所得浆液扩散图像、动水流量、浆液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