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上海内河船舶的安全管理问题频发。内河船舶总体技术水平依然较低,船舶制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运力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船舶和航道效益的发挥。在航运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航运企业和个人减少船舶安全投入、聘用无证驾机人员、内河船舶从事海上运输以及参与成品油走私等种种违法行为和不正当手段,非法谋求经济利益。船舶运营状况差,低标准船横行,安全事故频发。航运公司安全管理措施缺乏,作为投资人的内河船东,缺少船舶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挂而不管”的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水上交通安全执法呈现多头治理的局面,各执法部门都有自己的执法力量,存在一定的职责交叉。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协调难度大。内河航运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装备技术水平仍然较低,航道有限通航资源与航运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锚地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内河船舶运力的周转。恶劣气象下辖区风险隐患多发易发,危及船舶安全。上述都严重影响航运市场的秩序和稳定。如何在保障水上安全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给海事部门的监管与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研究长江上海宝山段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船舶、船员、航运企业、治理主体、设施和环境等,对技术赋能视角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监管技术在内河船舶安全管理上的应用,及“一网通办”等“互联网+政务服务”对内河航运对象提供的服务进行了探索,以信息化为驱动,结合海事业务实际,着重对内河船舶的安全管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主体和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进行思考。最后,文章针对长江上海宝山段内河船舶的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即在技术赋能视角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压实海事部门、航运企业、船方、码头单位等社会主体责任,加强数据共享和管理资源的重新分配,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等,致力于消除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隔阂障碍,以最低成本努力实现最大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