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带长体茧蜂嗅觉相关蛋白基因的鉴定和功能验证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6229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嗅觉或者味觉是茧蜂信息交流的主要模式之一,并在探求配偶、定位寄主和产卵位点、躲避有害物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茧蜂的嗅觉系统主要依靠化学感器发挥作用,化学感器中存在多种嗅觉相关蛋白,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味结合蛋白(OBP)和嗅觉受体(OR)。为了研究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的嗅觉分子机制,阐明其气味识别过程的化学感受途径,明确其嗅觉相关蛋白和信号转导机制,本文分别构建了腰带长体茧蜂雌雄虫触角的cDNA文库,获得了3160个功能基因,并利用GO分析、蛋白相邻类的聚簇分析(COG)、KEGG代谢途径分析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基因注释。通过序列比对,我们鉴定出9个OR基因,3个IR基因和1个OBP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这些基因的组织表达谱(触角、去除触角的头部、胸部、腹部和足)。结果表明OR基因主要在触角中表,并且在雌虫中的表达量高于雄虫,而IR基因在各组织中都表达,并且在雄虫的表达量高于雌虫。本文克隆了腰带长体茧蜂的嗅觉受体McinOrco,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同其他已知昆虫的Orco有很高的同源性。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McinOrco基因的表达谱,发现该基因主要在成虫触角中表达,但是在雌雄虫中的表达量有一定的差异。利用整体原位杂交技术可以直观的看出Orco基因在触角表达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Orco的表达感觉神经元在雄虫触角的39节中的表达量都非常丰富,Orco的表达细胞在触角的第20节的分布最为密集,在第7节的分布最少,雌虫中Orco表达细胞的分布水平低于雄虫。而几乎所有的表达细胞都分布于触角鞭节(40节)上,数量向近端逐渐减少。以上结果表明Orco的表达细胞的分布与昆虫的性别相关。本文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表达了McinOBPl,并通过镍柱亲和层析进行了纯化,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McinOBPl主要在成虫触角中表达,在雌雄虫的表达水平不同。利用1-NPN作为荧光探针进行配基结合实验,结果表明McinOBP能够结合绿叶挥发物,除了能与醛类和萜类结合外,还能结合脂肪族醇类,结合顺序为反-2壬烯醛>顺-3-己烯-1-醇>反-caryophelle,暗示了McinOBP参与了普通气味的化学识别。除此之外,我们根据这3种化合物同McinOBPl的结合能力进行了同源建模,推测Va158, Leu62, Glu130是其气味识别过程中的关键氨基酸,因此分别以丙氨酸、脯氨酸和丙氨酸替代了第58、62、130位的缬氨酸、亮氨酸和谷氨酸,结果发现这3种突变体同这3种气味的结合能力有所下降,这表明Val58, Leu62, Glu130参与了这3种气味分子的识别过程,并通过形成氢键同这些气味分子结合。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了腰带长体茧蜂触角感器和雌产卵器虫的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腰带长体茧蜂雌雄虫的触角为丝状,长度为5.90-6.64mm,由柄节、梗节和鞭节(雄虫有39节鞭小节,雌虫有40节鞭小节)组成。通过电镜扫描可以明显鉴别到雌雄虫触角表皮的微孔及9种感受器,其中这九种感受器包括两种刺形感器(无孔)、毛形感器(无孔)、锥形感器Ⅰ型(无孔,钝形尖端)、锥形感器Ⅱ型(多孔)、锥形感器Ⅲ型(无孔,分枝的钝形尖端)、腔锥形感器(类似手指形状)、钟形感器(顶部中间具孔,盘状)、板形感器。通过比较这些感器在雌雄虫之间的数目、形态和分布,发现他们的形状和基本结构在雌雄虫中没有差异,但是雄虫触角的长度和宽度要显著大于雌虫触角,此外,雄虫触角中的板形感器要多于雌虫。3种类型的毛形感器在产卵器管鞘大量表达,Ⅱ型和Ⅲ型毛形感器主要集中在末梢,产卵器内表面被微毛覆盖,并且主要集中在尖端.腔锥形感器在腹产卵瓣和背侧产卵瓣都有分布,钟形感器和分泌气孔只存在于背产卵瓣处。我们推测类似滑动片的内部连锁机制连同腹侧和背侧产卵瓣尖端和腹侧产卵瓣孔在寄生、产卵和寄主选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Y-型管分析腰带长体茧蜂对寄主植物的定位,结果表明玉米挥发物中的萜类、醛类和醇类物质单独或者共同发挥作用引诱腰带长体茧蜂。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数字化应急预案系统在制定预案时的特点展开讨论。首先对国内外数字化应急预案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给出面向情景的数字化应急预案设计系统的一般性架构,并讨论了石化消防领域的特殊应用需求;最后,就应急科技的发展,提出四项数字化应急预案设计系统应结合的新型技术。数字化应急预案在制定速度、规范化、可视化方面具有先天性优势,还可以在动态情景下快速响应,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的观察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6例,基于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多西他赛治疗,试验组采用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 <
作为模式生物,意大利蜜蜂(意蜂)和中华蜜蜂(中蜂)是被广泛饲养和研究的东西方蜜蜂品种。蜜蜂的血淋巴(类似于哺乳动物的血液)是在蜜蜂体内开放式循环系统中进行循环,主要起到传递营养物质、离子和激素等作用。它同时也参与体液免疫反应,是抵御病菌感染的重要屏障。血淋巴的组分因蜜蜂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至今有关蜜蜂从幼虫期到蛹期整个发育过程中血淋巴蛋白质组如何发生变化,至今还未进行研究。因此,本研
作为固着生物,植物通过调整自身生长与发育状态以适应周围变化的环境,其中光信号转导是植物长期进化而形成的能动系统之一。早期研究报道,DELLA蛋白有助于植物在盐胁迫下生长、发育以及存活。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该蛋白也参与幼苗的光形态建成,主要表现在它加强光照抑制植物下胚轴伸长的反应,而其功能缺失突变体减弱了光照对下胚轴伸长的抑制。另外,DELLA对生长抑制反应利于植物在胁迫环境下存活,这显然是植物利用其
蜜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昆虫,在世界上只要有花和花粉的地方就有蜜蜂。然而在生态上如此重要的昆虫却遭受着各种各样疾病的侵染,这些疾病可能由多种病原物引起,如真菌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对真菌病害的致病性机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蜜蜂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引起的,主要侵染蜜蜂的幼虫。研究表明,白垩病可致使蜜蜂蜂蜜产量减产5%-37%,使蜜蜂幼虫产生80%
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完成,标志着人类迈进了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新时代。基因敲除技术是揭示基因功能和建立动物模型的最有效的方法。传统基因敲除获得某一突变基因的纯合体动物首先要利用打靶胚胎干细胞(ES)获得嵌合体动物;随后用嵌合体动物与野生型个体交配得到突变基因的杂合体动物;最后才能通过杂合体动物之间的交配来生产纯合体动物。而四倍体补偿技术生产基因敲除动物可以绕过嵌合体而直接获得完全来自ES细胞的杂合体
提取草本纤维是将草本原料中的纤维与非纤维物质分离开来的过程。草本纤维生物提取是利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降解原料中非纤维素物质,达到使纤维素分离的目的。草本纤维生物提取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菌种的优劣。自然界中能降解非纤维素类物质的微生物种类极多,但是能直接用于草本纤维提取的优良菌株很少。如何构建优良的草本纤维提取菌种是一个关键问题。本论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草本纤维生物提取关键酶的新基因进行了发掘、对
葡萄糖耐量因子(GTF)是一种小分子的铬结合蛋白(肽),三价有机铬是其重要活性成分,含有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酸。本项研究从本试验室收藏的7株啤酒酵母入手,探索一条通过航天诱变、高产菌株的选育、GTF的分离纯化以及功能特性研究为主要线索的微生物发酵高产GTF的途径。本论文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利用GTF可溶于氨水的性质,完善其提取参数,优化消解工艺,确定GTF有效提取方法和测定方法。结果
在植物尤其是烟草属中,天然杂交与多倍化是其基因组加倍最常见的方式。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烟草属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组大小和G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基因组测序得到的三个物种的基因组大小(17mer)比流式细胞术测得的基因组大小低15%;四倍体种基因组大小存在增加和减小两种情况;Suaveolentes中基因组最小的N.simulans (2C=3.28pg)和基因组最大的N.suaveole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