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瓦斯化学生成机制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超量瓦斯的来源,揭示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气体的生成路径及机理,采用实验研究、分子建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测试获得5种煤分子结构的基础信息,构建5个矿区的煤分子结构模型,分析煤分子结构的静态物理性质,确定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路径,解释超量瓦斯这一特殊现象。通过元素分析实验得到了煤分子结构中C、H、O、N、S的百分比含量及原子比。根据FTIR谱图的波峰与含C、O、N、S官能团的一一对应关系,定性地分析了 5种煤分子结构含有的官能团种类。根据13C-NMR谱图分峰拟合结果,定量计算了表征煤分子结构的12个基本参数。计算煤分子结构中的芳香结构、脂肪碳结构信息,分析含氧官能团和N、S的存在形式。借助Materials Studio软件构建煤的初始结构,基于Dreiding力场对煤分子中的原子分配电荷,并进行结构、能量优化,得到煤分子结构的最低能量构象。对比计算和实验的13C-NMR谱图,调整煤分子结构中官能团的位置和数量,使计算和实验的13C-NMR谱图吻合,最后获得5种煤分子结构模型。基于量子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采用Dmol3和Castep模块计算并分析了煤分子结构的静态物理特性。煤分子结构中O、N、S的s和p轨道电子容易发生电子的跃迁,产生新的化学键。含氧官能团的电子密度大,容易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含氧官能团、脂肪侧链中的甲基碳、乙基碳为活性位点。煤分子结构内部存在HOMO和LUMO,易发生电子转移。C-N键长短,键级大,稳定性最高,酚羟基比醚氧基稳定,C-S的键长长,键级低,最易发生断裂。桥接C-C和乙基碳中的C-C易断裂。C-C比C=C活性高,-CH3电负性强,易发生夺氢反应,吡咯比吡啶活性高,氧电荷数均为负数。采用Dmo13计算了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在化学反应中的过渡态,H原子与苯环侧链有成键趋势。根据键解离能的数值确定了煤分子结构中官能团的断裂顺序:醚氧→羰基→羟基→芳香侧链的甲基→次甲基→苯环直接相连的甲基→芳香烃。提出了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路径,揭示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气体生成机理。本论文丰富了超量瓦斯方面的理论研究,对认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超量瓦斯的来源有着重要的意义。该论文有图74幅,表48个,参考文献228篇。
其他文献
我国于2016年发射了高分三号(GF-3)SAR卫星,填补了我国民用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SAR对地观测能力的初步形成。据统计,未来即将发射的SAR卫星将要占据发射卫星总数的一半,SAR遥感卫星将成为遥感卫星的主流传感器。尽管SAR遥感卫星发展迅速,但SAR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应用研究相对滞后,如何实现SAR遥感卫星地物的有效识别与分类,是目前SAR应用研究的重点。海
为揭示煤矿灾害孕育、发展、发生及演化的本质规律,开辟煤矿灾害主动安全防控的新途径,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与工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适用于描述煤矿安全问题的煤矿安全结构模型。构建了煤矿灾害安全结构的危险性度量、预测及主动管控的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煤矿回采工作面瓦斯浓度的主动管控中。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建立了煤矿生产环境的拓扑结构和生产活动的拓扑结构,并基于因素空间理论,构建了承载煤矿环境状态
股票价格趋势有时并不能完全遵循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假设呈现随机游走的状态,而是呈现出非理性的异常波动现象。投资者有时会受情绪的驱动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因此应重视异象背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的研究。异质信念是投资者对于市场价格的不同预期,投资者情绪是投资者短期内受到信息冲击的反应最终体现在投资行为上,两者相互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使资产价格产生偏移。目前分别研究投资者情绪和异质信念对资产定价的文献较
综采工作面是矿井粉尘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而综采面粉尘主要来源于采煤机割煤与支架移动。综采设备功率大、切割速度快等因素导致煤体被破碎过程产生大量煤尘,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健康。尽管国家对煤尘治理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仍有许多煤矿在煤尘治理方面存在理论知识薄弱、主观经验性强、除尘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为有效降低综采面煤尘污染,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综采面煤尘运移
本文以辽东岫岩地区中生代侵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锆石LA-ICP-MSU-Pb定年,确定该地区中生代岩浆岩侵位年代,并通过其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它们的岩浆来源及构造背景。综合区域上中生代侵入岩分布特点与性质,进一步探讨岫岩地区中生代期间的岩浆活动期次、构造演化等地质意义。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显示,岫岩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可以分为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三个期次。晚三
在采矿工程中,矿震产生的动载是诱发巷道冲击地压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造成的巷道破坏程度往往比静载失稳型的冲击地压更为严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统计分析、理论研究、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矿震诱发巷道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进而提出矿震诱发巷道冲击地压软化区能量极值判别准则,给出了巷道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软化区能量等指标,系统分析了围岩参量对冲击地压临界指标的影响
大倾角工作面采空区由于倾角大、垮落方式独特,导致采空区遗煤自燃较为隐蔽,自燃防治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大倾角采空区遗煤承压状态不同,破碎程度不同,且煤承压破碎特征尚不明确,存在大倾角采空区遗煤自燃监测难度大、准确性低,相关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对相关问题描述准确性欠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大倾角采空区遗煤承压破碎特征与自燃规律实验研究,确定大倾角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规律,为大倾角遗煤自燃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学位
巷道围岩的破坏和失稳制约着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在冲击扰动下,矿山灾害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液压支架可有效弥补常规支护方式支护强度不足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冲击及液压支架作用下三维巷道围岩的变形-开裂过程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鉴于连续方法及非连续方法的不足,采用连续方法与非连续方法耦合方法研究上述问题具有显著优势。将连续方法中的拉格朗日元方法与非连续方法中的离散元方法耦合,提出了一
针对煤矿井下巡检机器人环境适应性差、地形感知能力弱、仅采用基于质点的运动路径规划方法以及无法实现待测设备与已知煤矿设备信息匹配等问题,对基于机器视觉的轮式巡检机器人自主行走与目标识别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煤矿井下环境的特殊性,搭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自主行走机器人平台,确定了机器人的机动方式,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了在不同等级路面、不同行驶速度下机器人垂直方向的振动速度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