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堂村治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xh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去组织化”政策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造成资金、土地、劳动力三要素长期净流出农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受比较利益的驱动,以家庭肢解为代价获取务工收入,导致乡村劳动力流失及治理困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各地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高潮,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使资源回流农村,实现乡村复兴。然而,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农村?美丽乡村的标准是什么?“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何种治理机制与之配套?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些问题都还缺乏共识,需要实践给予解答。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结构式访谈,对河南信阳地区一个“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郝堂村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提炼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第一章提出问题和理论工具——结构功能主义、集体行动理论和内生式发展理论,并对这三种理论和国内外乡村治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章按照时间顺序把郝堂村“美丽乡村”建设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对这说三个阶段的主要事件进行梳理;第三章从结构功能的视角出发,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分析了郝堂村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模式并各主体对改善郝堂村的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的作用做出了归纳。适应型权威有条件地支持目标型权威,目标型权威一定程度上依赖适应型权威;整合型权威因为经济利益而发挥沟通作用,目标型权威对整合型权威具有支持与制约二重性;整合型权威变相地代理适应型权威,适应型权威有条件地支持整合型权威。第四章在第三章的研究基础上村社共同体重建的可能并提出了郝堂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第五章则分析了该村文化教育建设的全过程,总结归纳了其实践亮点和主要经验,指出乡村文化教育建设应该坚持本土化、全方位的原则,以培育乡村本土人才为目标。本研究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本地资源的动员,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模式难以调动农民参与,造成本地资源闲置,因而无法形成村庄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相反,在尊重农民意愿和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政府、市场和农民组织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可以以更低的交易成本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村庄的综合发展。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农民组织往往被政府和市场忽略,然而,恰恰是农民组织才是动员本地资源的最有效抓手。因此,关键在于形成代表农民利益并有权干预当地重要决策的农民组织,从而使农民成为治理主体之一。最后,在对郝堂村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的同时,也对郝堂村治之于我国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战略启示意义进行了概括性判断。
其他文献
为了应对日渐增长的数据规模和存储集群规模以及对数据读写越来越严格的性能要求,分布式存储系统在数据存储业界得到了日渐广泛的应用。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为了使数据获得更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设备的迅速发展,利用计算机,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物质的运动方式和微观结构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一般采用周期性边
水作为一种广泛用于制冷制热、发电、航空航天等生产实践中的物质,起到传热、蓄热等作用。它的相变、传热和其他物质在其中的溶解等动态行为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众多
田径作为运动之母,是世界上开展最为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美国、牙买加、英国、法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日本以及中国2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疼痛,有的与疾病有关,有的与生活习惯有关。其实,我们的身体上有许多可以缓解疼痛症状的“止痛开关”,除了吃药止痛,还可以通过按压等方式将疼痛感
文章从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发展和创作成果来探索中国油画在其借鉴、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如何逐步地构建了自己的美学特色,特别是在油画风景创作方面,如何的具备了传统中国
【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
天然气脱水是天然气净化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外输成品气的品质。在生产过程中常用安全仪表系统(SIS)可以为过程控制提供一层安全可靠的保护层
研究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损伤现象,损伤不仅仅发生于缺血/再灌注的器官本身,对其相邻甚至远隔的器官亦造成一定的损伤,其中肺组织常被累及。心肌缺血/再灌注
哮喘(Asthma)作为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正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令人遗憾的是,科学界对哮喘病的病因和发展过程至今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其病理机制也一直是医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