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基性岩脉地球化学、年代学及成因分析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pei713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行山北段是我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集中区,研究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沿大断裂呈串珠状以岩体形态产出,基性岩则多以岩脉的形式沿乌龙沟断裂两侧发育。近年来这些岩脉的形成与特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系统性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基性岩脉野外地质特征总结、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及年代学的系统研究,得到以下主要认识: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发育有北东走向为主,北西走向次之的基性岩脉,倾角陡,厚度小,少见冷凝边、烘烤边,多见围岩捕掳体。岩脉主要分布在乌龙沟断裂东侧(上盘),西侧(下盘)较少,表明岩脉受乌龙沟断裂严格控制,是岩浆沿先存节理在拉张环境下快速侵位的结果,断裂对上盘影响程度大于下盘。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基性岩脉包括煌斑岩和辉绿玢岩,有角闪石、黑云母等含水矿物出现,是一套富含挥发份、高碱、富钛岩浆岩,具有准铝质-碱性-钾玄岩系列的岩石组合特征。不同走向基性岩脉的相容元素与MgO呈正相关关系,La/Yb、La/Sm与La呈正相关关系,La/Sm>5;均表现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Eu无明显异常,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同时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点。表明太行山地区中生代基性岩脉为拉张环境下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结晶分异作用,并遭受了地壳混染;基性岩浆均源自同一个岩浆源区--I型富集地幔,并可能受地幔交代作用影响。综合研究区内与基性岩脉有交切关系的酸性岩脉年代、围岩岩体年代及基性岩脉年代分析认为:北东走向基性岩脉成岩年龄约为128Ma,北西走向基性岩脉成岩年龄介于116~122Ma,北西走向基性岩脉晚于北东走向基性岩脉的形成,这反映研究区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多期次伸展背景下的岩浆侵位成岩作用。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基性岩脉产于陆内拉张环境。基性岩脉的形成可能与造山后的重力垮塌作用相关,造山期地壳加厚,后期由于伸展作用重力失稳,引发拆沉,地幔上涌过程中岩浆沿着受乌龙沟断裂控制形成的张剪性构造活动面快速侵位而成。
其他文献
从套袋前准备、套袋选择、套袋、去袋、套袋后果实着色期的摘叶除蔓、套袋果采收等方面介绍葡萄套袋技术,同时指出该技术的注意事项。并提出该技术推广应用措施。
经过离散余弦变换的图像在DCT域系数的分布近似符合一个用参数λ描述的拉普拉斯分布。利用该参数以及图像在JPEG压缩中使用的DCT域量化系数,可以实现对图像量化噪声的估计。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先验知识的分布参数估计方法,可以在没有未压缩的原始图像作为参考时实现对λ值的估计,进而计算压缩图像的峰值信噪比。
提出基于第2代Curvelet变换的彩色图像去噪算法,克服小波变换在表达彩色图像边缘的方向特性等方面的内在缺陷。该算法适合分析二维彩色图像中的曲线或直线状边缘特征,且具有较高的逼近精度和稀疏表达能力。通过Matlab对512×512的Lena和Babon彩色图像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视觉效果和性能指标方面都优于小波和Ridgelet算法。
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们的饮食安全,因此为确保食品安全,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制度迫在眉睫。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进入公众的视野,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具有信息导入、信息采集和信息共享的作用,打破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民众能快速了解产品的信息。对于某些产品,追溯系统可以精确追踪到个体单位,但该系统不能对生产或加工过程经历复杂拆分和组合的批次进行追溯,而且溯源
对Douglas-Peucker矢量图压缩算法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抗压缩的矢量地图水印算法。该算法选择矢量地图的顶点坐标作为水印载体,采用改进的Douglas-Peucker算法对冗余顶点进行压缩,利用压缩后的顶点数据嵌入水印。实验结果表明,该水印算法具有较好的抗压缩效果。
采用改进过的布里奇曼法成功地生长了Tm^3+离子浓度从0.5~4mol%变化的高质量Na5Lu9F32单晶.在790nm LD激发下,研究了不同Tm^3+掺杂晶体在1.86μm波段的荧光发射性能、衰减曲线
以人机工程学测试为目标提出虚拟手仿真模型,建立虚拟手运动学模型。提出一种曲线拟合的校准方法,以获取精确的数据,更好地控制虚拟手的运动。建立弹簧模型计算手与被抓取物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