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堆石坝接触面试验研究和本构模型的建立

来源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65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试验仪器研发、接触面试验研究、接触面本构模型等方面对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制了新型土与结构接触面试验仪,开发了相关的细观量测软件,进行了粗粒土与混凝土板接触面试验研究,建立了基于损伤原理的接触面本构模型,主要内容如下: (1)自主研制了新型土与结构接触面试验仪,该仪器允许接触区土体沿剪切方向自由变形并可从细观角度观察和测定接触区土体颗粒的状态和运动。试验结果表明这是一台可以较真实地反映与研究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应力变形性状的仪器; (2)在新研制的土与结构物接触面试验仪中引入了PIV技术,并解决了图像坐标转换的问题,编译了相关的标点定位程序和坐标转换程序; (3)应用新研制的土与结构接触面试验仪进行接触面剪切试验,试验发现:试验土体受结构物影响的区域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大而增大,当达到剪应力峰值时,其影响区域达到最大,本次试验的影响区厚度为试料平均粒径的7~8倍;当达到剪应力峰值后,剪切位移主要发生在结构物接触表面,接触区试料剪切位移较小;土与结构物接触区可分为剪切破坏区、扰动区和未扰动区3部分;即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区包括剪切破坏区和扰动区两部分; (4)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和残余强度与法向应力关系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用摩尔-库仑理论来描述;按混合法缩制的试料会降低试料缩尺效应影响;土颗粒的级配、土颗粒的几何外形、物理力学特性和结构物表面凸凹外形和表面粗糙度对接触面力学特性有较大的影响; (5)当试样可沿剪切方向自由变形时,达到峰值剪应力时的剪切位移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而传统单剪和直剪试验中,其值基本上没有变化,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剪切环或剪切盒壁限制土体自由变形所引起的; (6)建立了基于损伤力学基本原理的接触面损伤模型来描述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力学特性。该损伤模型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表达式来表述,能够较好地反映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剪切过程中的应变软化特性;模型参数较少,物理意义明确; (7)应用接触面试验成果对该损伤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拟合曲线和试验曲线吻合较好,证明所建议的土与结构物粗糙接触面损伤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其他文献
学位
土体是一种三相体系的介质,它由土颗粒作为基本骨架,水和气充填其中。土体在外力作用下,颗粒趋向新的稳定位置移动,产生变形。由于颗粒间的摩擦以及颗粒和水之间的摩擦存在,使得孔
薄壁钢管混凝土柱是轻钢-混凝土组合构件的一种,兼备轻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具有抗震性能好、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形式灵活和节约材料等特点,因而在国内外受到建筑界
室内火灾发生后,最初只是局部可燃物着火燃烧,火灾面积不大,不会对结构造成破坏。火灾发生十五分钟左右进入全盛期,这时室内可燃物开始全部燃烧,温度迅速升高并对结构造成破
N式砌块墙体具有孔、肋对齐的特征,可有效减轻当前砌块建筑中存在的开裂、渗水等工程质量问题,应用前景广阔,而且N式砌块砌体由于块体的改进,可同缝砌筑,但目前对同缝砌筑的N
近年来,CFRP钢管混凝土柱因其不仅继承了普通钢管混凝土承载力高,塑性、韧性好的优点外,还具有良好的耐火、耐腐蚀性,优越的抗震性能,且能有效避免厚壁钢管的使用,在国内外逐
随着越来越多盾构法隧道投入建设和运营,在软土地区,其纵向变形引起接缝张开、渗漏水等问题愈发突出。纵向变形问题在隧道建设期及运营期普遍存在,且影响着隧道的使用及安全。施
斜拉桥的极限跨径是桥梁工程界探讨已久的有趣话题,虽然目前有关极限跨径本身的研究已很多,但对于跨径增大后特别是接近技术极限跨径时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却少有见到。因此本文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成为防震减灾领域十分有效的工具。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产生必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GIS在防震减灾领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