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囊内型髁状突骨折后的临床效果,观察治疗后髁状突改建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临床囊内型髁状突骨折病例,采取随机抽取加自愿相结合原则将患者分成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组采取耳前切口髁状突碎片摘除术,术后牙弓夹板固定颌间结扎维持咬合关系。保守治疗组仅采取手法复位,牙弓夹板固定颌间结扎维持咬合关系。两组病例均采用钢丝结扎颌间固定2周,再改用弹力牵引2周后拆除牙弓夹板。治疗后1月行主被动张口练习,颞颌关节功能锻炼。两组病例治疗后1,6,12,24月到院随访,并做功能锻炼指导。做CT检查观察髁状突改建情况:测量颞颌关节间隙,髁状突高度,髁状突冠状面宽度(横径),髁状突矢状面宽度(纵径);并做颞颌关节功能评价:测量最大张口度,观察咬合关系,面型和张口口型。对两组并发症和治疗效果作比较分析。 结果:2011年1月-2012年4月共35例高位髁状突骨折患者接受治疗,其中手术组15例,保守治疗组20例。随访时间最长28月,失访4例,共31例完成随访。两组病例在男女构成比,单双侧构成比,骨折类型,年龄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中男性伤者居多(占85.7%),交通事故是主要致伤因素(占91.4%)。临床观测:手术组发生面部不对称2例;面部动作时轻度面肌痉挛1例;咬合好7例,咬合较好2例,咬合差1例;保守治疗组:咬合好17例,咬合较好3例;两组病例在最大张口度,咬合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治疗后2年手术治疗组最大张口值为36.45±0.68mm,保守治疗组为37.70±0.39mm,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31)。两组病例均无张口受限,两组病例在颞颌功能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别。两组病例均无感染、面神经损伤和术后血肿发生,无1例发生颞颌关节强直。手术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4.5%)高于保守治疗组(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总体临床效果满意度比较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影像学观测:手术组在术后仅观察到髁头骨折面变光滑,无明显改建现象;保守治疗组髁状突改建明显,颞颌关节的关节窝和关节头都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学变化。2年随访结束后测量颞颌关节间隙手术治疗组为4.23±0.32mm,保守治疗组4.05±0.21mm,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623);髁头高度手术治疗组为12.69±0.76mm,保守治疗组为12.94±0.54mm,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908);髁头矢状面宽度宽度手术治疗组为10.87±0.30mm,保守治疗组11.89±0.74mm,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349);髁头冠状面宽度手术组为15.63±1.72mm,保守治疗组为21.34±1.46mm,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 结论:1.临床功能评价显示囊内型髁状突骨折通过手术或保守治疗均能获得良好临床效果。2.影像学评价显示保守治疗组的髁状突具有较强的改建能力,而手术治疗组髁状突伤后未见明显改建影像。3.保守治疗具有无创,患者痛苦小,简单易实施的优点。